第124章 冷板凳与热灶台(1 / 2)

接下来的几天,陈默过得异常规律,仿佛他不是来挂职的副县长,而是个来安水县体验生活的作家。

按照正常的官场流程,他这位新到任的副县长,即便只是挂职,也理应由县政府办公室正式安排与班子成员见面,由主要领导主持召开一个简单的欢迎会,明确分工,安排好办公用房、住房、联络员等一应事宜。

然后他应该逐一拜访几位主要领导,熟悉环境,听取汇报,尽快进入角色。

可现实是,陈默像被遗忘在了县委招待所那个霉味氤氲的角落里。

每天清晨,天刚蒙蒙亮,他就起床了。

招待所的公用水房里,冰凉刺骨的自来水拍在脸上,能瞬间驱散最后一丝睡意。他会绕着安水县城那些狭窄的街道慢跑,看着这座小城从沉睡中苏醒:

早起生炉子的居民被煤烟呛得直咳嗽,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赶着上班的工人铃铛按得叮当响,街边卖豆浆油条的小摊前排起不长不短的队伍……

他默默记下哪些路段坑洼特别多,哪些区域的民居显得尤其破败,国营菜市场门口聚集了多少无所事事的下岗工人。

跑完步,他会去街角那家看起来最油腻的早点铺子,花五毛钱买两个馒头,就着一碗能照见人影的稀粥,慢悠悠地吃着。

耳朵却竖得像天线,捕捉着食客们用本地土话闲聊的每一个信息碎片——哪家厂子又拖欠工资了,谁谁家孩子考上中专了,县长的小舅子最近又包了什么工程……

“听说了吗?新来个副县长,年轻得吓人,怕不是哪个大领导的娃娃下来镀金的?”

“镀金?镀啥金哦!咱安水这穷坑,金子掉进来都得变成铁疙瘩!我看呐,就是个摆设。”

“就是,听说连高县长面都没见着,给晾在招待所了……”

“嘘…小声点,莫谈国事,吃你的饭!”

陈默听着,面不改色地喝完最后一口粥,心里吐槽:“很好,群众基础很‘扎实’,对我这位‘娃娃县长’的定位很准确。高启盛这舆论引导工作,做得挺到位。”

白天,他要么窝在招待所那间“勤俭节约”的房间里看书、整理笔记,要么就继续在县城里“溜达”。

他去了县里唯一的新华书店,书架上的书落满了灰,营业员在打毛线;

他去了县中学,隔着铁栅栏门看着操场上奔跑的学生,听着教室里传来的朗朗读书声;

他甚至去了县人民医院,在嘈杂的门诊大厅里坐了一会儿,观察着医生护士疲惫的面容和病人焦灼的眼神。

几天下来,他对安水县的情况有了更直观,也更沉重的认识。

经济凋敝,财政困难,几个主要的国营厂子(尤其是那个纺织厂)半死不活,民营经济几乎为零,基础教育薄弱,医疗卫生条件堪忧……

问题多得像是缠在一起的乱麻。

而这期间,县政府办公室那个小科员周文博,每天会准时出现在招待所,给陈默送当天的《安水日报》和一份几乎没什么油水的午饭,态度恭敬中带着惶恐,仿佛伺候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炸药包。

“陈县长,您…您还有什么需要吗?”小周每次都会小心翼翼地问。

“挺好,报纸不错,午饭…也挺健康。”陈默每次都笑眯眯地回答,还会跟小周聊几句家常,问问他家的情况,毕业哪个学校。

小周从最初的紧张,慢慢也敢多说几句了,他知道这位年轻县长脾气好,没架子,但越是这样,他越是替陈默感到憋屈。

直到陈默到安水的第五天,县政府办公室才终于来了正式通知:上午九点,在县政府小会议室,召开县长办公会,欢迎陈默同志。

陈默看了看手表,八点五十分,不早不晚。

他换上那件最不起眼的深色夹克,里面是件半旧毛衣,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更显沉稳些,但那份年轻气盛,终究是藏不住的。

县政府小会议室里,烟雾缭绕,椭圆形的会议桌旁,已经坐了好几个人。

主位空着,显然是县长高启盛的位置。

旁边几个,陈默凭借前世看人识相的社畜本能和这几天零碎信息的拼凑,大致对上了号。

坐在主位左手边第一个,是个五十岁左右、头发梳得一丝不苟、戴着金丝边眼镜的男人,端着茶杯,眼神锐利地打量着进门的陈默。

这位应该是县委副书记、常务副县长刘志国,据说是个老成持重,但也颇为看重权力的“老机关”。

刘志国旁边,是个胖乎乎、满面红光的中年人,手指间夹着烟,正跟旁边的人说笑,看到陈默,笑容收敛了些,眼神里带着审视和一丝不易察觉的轻蔑。

这位是分管工业、交通的副县长王友全,据说跟高启盛走得很近,是“高家帮”的核心人物。

再往下,还有分管农业的副县长李为民,皮肤黝黑,看起来比较朴实;分管公安司法的副县长兼公安局长赵大力,身材魁梧,面色严肃……

陈默一进门,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他身上。

那目光复杂,有好奇,有审视,有怀疑,也有毫不掩饰的看热闹心态。

“各位领导好,我是陈默,来挂职锻炼,初来乍到,请多指教。”陈默不卑不亢,面带微笑,对着众人微微点头示意。

会议室里安静了一瞬。

还是常务副县长刘志国先开了口,语气不冷不热:“陈默同志来了,坐吧,我是刘志国。”他指了指自己下手的一个空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