亚洲金融风暴如同被打开的潘多拉魔盒,泰铢的崩溃迅速蔓延至菲律宾比索、印尼盾、马来西亚林吉特……
东南亚各国货币相继跳水,股市崩盘,经济一片哀鸿。
报纸财经版面上的红色下跌箭头触目惊心,电视里经济学家们面色凝重地讨论着“传染效应”和“失去的十年”。
香港街头,虽然回归的喜庆标语尚未完全撤下,但空气中已然多了一丝紧张。
中环的白领们行色匆匆,谈论的不再是房价和假期,而是汇率和裁员。不过,与周边经济体的惨淡相比,香港却展现出惊人的韧性。
在中央政府“不惜一切代价维护香港繁荣稳定”的强有力支持下,金管局应对有序,联系汇率制度经受住了惊涛骇浪的冲击,国际炒家在香港碰得头破血流,暂时偃旗息鼓。
陈默的价值在这场危机中得到充分体现。
他不仅预警精准,在危机处理过程中提出的多项具体建议(如规范卖空、稳定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等)也被证明行之有效。
工作组完成任务,准备凯旋回京。
离港前,陈默特意去了一趟旺角那家茶餐厅,同样的干炒牛河,吃在嘴里却品出了不同的滋味——有劫后余生的庆幸,更有对经济规律冷酷无情的敬畏。
在机场,郑国涛处长用力握着陈默的手,嗓门依旧洪亮:“小陈,回去我就打报告!这次你立了头功!咱们计委,脸上有光!”
旁边的吴教授这次是真心实意地附和:“后生可畏,国之大幸啊!”
陈默谦虚地笑着,心里却在想:回去后,估计各种总结会、报告会、乃至……麻烦事,都不会少,这“名”出的,是福是祸还真不好说。
回到北京,暂作休整。
陈默想起了许久未联系的大学室友们,便试着拨通了他们留下的联系方式。
时代的大潮不仅改变着国家命运,也冲刷着每个个体的生命轨迹。
电话打到东北,接电话的是赵国强的老娘,大嗓门里带着骄傲和担忧:“默小子啊!国强那浑小子跑去满洲里搞啥边贸了!说能挣大钱!这兵荒马乱的(指金融危机氛围),可别让人骗喽!”
几经周折,陈默才联系上赵国强本人。
电话那头的背景音是呼啸的风声和嘈杂的俄语、中文叫卖声。
赵国强的声音比在学校时更粗犷,带着一股草莽般的豪气:“老三!哈哈!俺现在可是‘赵经理’了!皮毛、钢材、日用百货,老毛子那边啥都要!就是这地方,鱼龙混杂,坑太多!”
他确实遇到了坑。
一次,他轻信了一个“有路子”的中间商,预付了一大笔货款购买一批优质钢材,结果对方发来的全是锈迹斑斑的废铁,人也消失得无影无踪。
赵国强急得嘴角起泡,在满洲里口岸叫天天不应,叫地地不灵,差点就要动用“非常规”手段解决。
就在赵国强走投无路时,他想起了在上海证券公司混得风生水起的孙伟。
抱着试试看的心态,他拨通了孙伟的座机。
此时的孙伟,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因嫉妒而与陈默决裂的狭隘青年。
在美国投行历练后,他视野大开,精明务实的本性未改,但手段已更加老辣,消息网络四通八达。
接到电话,孙伟没有多余寒暄,直接问清对方公司名称、负责人信息、交易细节。
然后冷静地说:“等我电话。”
不到两小时,孙伟回电:“搞定,那家伙在深圳还有个皮包公司,涉嫌多起诈骗,证据我已经让人捅给那边经侦了,而且,我通过渠道让他明白,吞下去的钱不吐出来,他在国内就别想安生,货款最晚明天退回你账户。”
一场看似无解的危机,被孙伟凭借其金融圈的人脉和信息优势,远程精准化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