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场鸦雀无声,只有粉笔在黑板上划过的“哒哒”声和李卫东清晰而冷静的分析。
包括王明远和张建国在内,所有人都听呆了。
他们没想到这个沉默寡言的年轻人,肚子里竟然有如此扎实的货,看问题如此一针见血!
陈默内心的震撼更是无以复加:“我靠!天才!这才是真正的技术天才!不是靠重生开挂,而是真正扎根于这个时代的技术土壤,凭借硬核到极致的钻研和推理,硬生生趟出一条路来!这架构设计,虽然受限于当前技术条件略显复杂,但思想太超前了!牛逼!(破音)”
李卫东最后提出了自己的替代方案——一个基于现有技术条件,但架构设计极其精巧的混合模型,巧妙地规避了他刚才指出的那些陷阱,虽然在实施复杂度上有所增加,但理论上完全可行,且具有更好的扩展性和鲁棒性。
他说完了,会议室里陷入了更长久的沉默。许多人还在消化他刚才抛出的海量信息。
突然,陈默鼓起了掌。
清脆的掌声在安静的会议室里显得格外突兀。
所有人都看向他。
陈默站起身,脸上带着毫不掩饰的赞赏和兴奋:“精彩!太精彩了!卫东同志的分析一针见血,直指要害!这个替代方案,理论基础扎实,架构设计极具创新性,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思路!”
他快步走到黑板前,接过李卫东手里的粉笔,李卫东下意识地松手,还有点懵。
“我认为卫东的方案价值极大!同时,我个人有一点不成熟的补充想法,或许可以在不牺牲核心优势的前提下,稍微降低一些实施的复杂度。”
他接着李卫东的架构图,开始勾勒:“比如这里,数据同步模块,是否可以引入一种异步校验机制,而非强一致性要求?还有这里,网络传输层,是否可以借鉴一下国际上新出现的…嗯…一些思路,采用分层缓冲的策略来应对延迟…”
陈默巧妙地将自己来自后世的“前瞻视角”化用为一些“可能的优化思路”和“值得借鉴的国际趋势”,提出的几点建议恰好解决了李卫东方案中最棘手的几个实操难题,使得整个方案变得更加圆融和可行。
两人一个理论基础扎实到恐怖,一个视野开阔仿佛能预见未来,思路竟然完美地契合在了一起!
王明远和张建国的眼睛越来越亮,不时地点头。
等陈默补充完,整个方案已经脱胎换骨,既保持了李卫东设计的核心优势和前瞻性,又具备了更高的落地可行性。
陈默放下粉笔,转身面向两位处长,语气诚恳而郑重:“王处,张处,我认为今天这个技术突破,主要功劳在于卫东同志!是他敏锐地发现了根本性问题,并提出了革命性的解决方案。我的只是一些锦上添花的补充。如果后续需要就新方案起草报告,我认为主要起草人应该是李卫东同志,我可以协助。”
此话一出,全场再次愕然!
在这种级别的项目里,一个创新性的核心方案意味着多大的功劳和资历,每个人都清楚。陈默竟然主动让贤?还把主要功劳推给一个几乎透明的人?
李卫东猛地抬起头,看向陈默,眼睛瞪得极大,瞳孔里充满了难以置信和巨大的震动。
他张了张嘴,似乎想说什么,却一个字也发不出来。那眼神复杂极了,有震惊,有困惑,有之前误解的羞愧,还有一丝…被认可的巨大冲击。
他一直以为陈默是靠着关系和小聪明上位的,他嫉妒,他不平,他甚至带着偏见去挑刺。他万万没想到,在自己拿出真本事后,第一个站出来全力肯定他、甚至主动将功劳让给他的,竟然就是这个他一直在暗中较劲、甚至有些怨恨的人!
王明远看了看陈默,又看了看激动得说不出话的李卫东,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,他拍了拍手:“好!太好了!今天这个会开得值!不仅解决了技术路线问题,更让我们看到了年轻同志的才华和担当!就这么定!新方案就以卫东同志的构想为主,陈默同志补充,尽快拿出详细报告!”
张建国也笑着点头:“卫东啊,藏得够深的!以后要多发言,多贡献你的智慧!”
会议在一片豁然开朗的气氛中结束。人们纷纷离去,还在兴奋地讨论着新方案。
李卫东还僵在原地,看着黑板上那幅由他起始、经陈默补充而完善的架构图,仿佛还在梦里。
陈默走过去,拍了拍他的肩膀,笑道:“卫东,厉害啊!今晚你得请客,必须东来顺起步!这脑子怎么长的?快跟我分享一下计算过程!”
李卫东身体一颤,回过神来,看着陈默真诚的笑脸,脸颊涨得通红,嘴唇嗫嚅了半天,终于挤出几个字:“谢…谢谢…我…那个…”
“别我那个了,”陈默笑着打断他,“赶紧收拾一下,想想怎么跟哥们儿细说你这天才构想!以后项目上的技术难题,可就指望你了,李大佬!”
听着陈默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话,看着他那毫无芥蒂的笑容,李卫东忽然觉得,心里那块堵了许久、冰冷坚硬的石头,好像“咔嚓”一声,出现了一道裂缝。
或许,这个世界,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绝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