聚会规模不大,也就十来个人,但个个气度不凡。
有穿着考究的商界精英,有气质沉稳的年轻官员,还有几个看起来像是艺术家的时髦青年。
这位是李总,做进出口贸易的;这位是刘处,在经贸部;这位是王导,刚拍完一部电影...张涛一一介绍,这是陈默,计委的后起之秀,秦老爷子的高足。
陈默内心os:好家伙,直接把我归到秦教授门下了?不过这招牌确实好用。
他不卑不亢地与每个人打招呼,既不过分热情也不显得疏远。
聚会氛围轻松随意,大家聊着经济形势、文化动态,偶尔也说说圈内趣闻。
一个做房地产的李总问陈默:小陈,听说你在计委?最近这宏观调控,对我们这行影响不小啊!
陈默谨慎地回答:调控是为了行业长远健康发展,短期可能有阵痛,但长远看是好事。
另一个在银行工作的女士问:那你觉得下一步政策会怎么走?
陈默笑笑:这得看领导决策,不过我个人觉得,差异化政策可能是方向,不会一刀切。
他的回答既专业又谨慎,既展现了见识又守住了分寸,引得几人暗自点头。
张涛显然很满意陈默的表现,递给他一杯红酒:怎么样?这帮哥们儿还不错吧?
陈默接过酒杯,真诚地说:谢谢涛哥带我见识,确实受益匪浅。
聚会间隙,陈默注意到一些有趣的细节:那些人交谈时用的多是绰号或简称,显然彼此很熟悉;谈话内容看似随意,实则信息量很大;每个人都在不经意间展示着自己的资源和能量。
一个穿着皮夹克的年轻人正在大谈即将开放的期货市场: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!第一批吃螃蟹的肯定赚翻!
另一个戴着金丝眼镜的中年人则低声说:海南那边的地产虽然降温了,但我听说浦东马上就要有大动作...
陈默内心os:这就是90年代的特权信息圈啊!后世内幕交易要坐牢的,在这里却是茶余饭后的谈资。
聚会结束后,张涛送陈默出门,意味深长地说:陈默,你是个聪明人,在这个圈子里,多认识些朋友没坏处,但记住,最重要的是保持自我。
陈默内心os:这话倒是中肯,不过从你嘴里说出来怎么这么违和呢?
回到宿舍,陈默仔细回想了今晚的聚会,确实开阔了眼界,但也让他更加警惕——这个圈子的能量很大,但风险也同样不小。
欠张涛一个人情啊...他躺在床上琢磨,得找机会还上。这种人情债最麻烦了。
几天后,陈默意外地在单位遇到了那个银行工作的女士——原来她是某商业银行总行的部门经理,来计委办事。
小陈?这么巧!她热情地打招呼,那天聊得很愉快,以后多联系!
陈默礼貌回应,内心os:得,这圈子还真是无处不在,以后得更小心了。
晚上加班时,陈默收到林薇的来信。
信中照例是学术讨论和互怼,但最后加了一句:听说你和女明星的绯闻又上小报了?可以啊陈默同志,都成娱乐版常客了!
陈默苦笑,回信解释:纯属误会。倒是你,是不是在复旦太闲了,天天关注这种八卦?
寄出信后,陈默站在窗前,望着长安街上的车流。
这个世界比他想象的更复杂,但也更有趣。在这个大时代里,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和机会。
既要保持自我,又要适应环境,这平衡术可得好好修炼。他轻声自语。
而在这个寒冷的冬夜,陈默不知道的是,更大的机遇和挑战正在前方等待着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