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都市重生 > 豫菜春秋 > 第200章 文化展反响:观展人数破万,豫菜认知度提升

第200章 文化展反响:观展人数破万,豫菜认知度提升(1 / 2)

11月的上海,寒意渐起,上海历史博物馆门前却依旧人头攒动.

“豫味千年——豫菜文化展”开展已满一个月,累计观展人数突破1万人次,平均每日接待观众超300人次,周末高峰期更是突破500人次。

展厅内,观众们或驻足观看文物展品,或在互动区体验豫菜刀工,或在品鉴台品尝豫菜小吃,一派热闹景象。

这场展览不仅成为上海近期的“文化热点”,更让豫菜的历史底蕴与文化魅力深入人心,有效打破了大众“豫菜只有烩面、胡辣汤”的刻板印象,实现了“以展传文化,以文化树品牌”的核心目标。

观展人群:多元客群齐聚,豫菜文化破圈传播

一个月来,观展人群呈现出“年龄跨度大、职业类型多、地域分布广”的特点,既有上海本地市民、来沪游客,也有餐饮从业者、文化学者,还有不少河南籍在沪人士,形成了一场“全民共品豫味文化”的热潮。

上海本地市民是观展主力军,占比达60%。

他们中既有带着孩子来感受传统文化的家庭,也有退休后热衷文化展览的老人,还有对美食文化感兴趣的年轻人。

上海市民李阿姨带着孙女在“北宋汴京菜”展区停留许久,指着“馉饳儿”模型对孙女说:“以前只知道河南有烩面,没想到古代河南人就吃这么精致的点心,比我们上海的小笼包还有讲究!”

年轻白领小张则在“当代豫菜创新”展区驻足,认真拍摄“松茸扒广肚”“娘惹椰香油馍头”的菜品介绍,“没想到豫菜也能这么国际化,以后明远楼在上海开店,我一定去尝尝”。

河南籍在沪人士占观展人数的20%,他们带着“寻根问味”的情感而来,在展览中寻找家乡的记忆。

河南周口籍在沪工作的王先生,在“近代豫菜发展”展区的“厚德福”老照片前驻足良久,眼眶泛红:“我爷爷以前就是河南的厨师,常给我讲‘厚德福’的故事,今天在这里看到老照片,感觉特别亲切,就像看到了家乡的历史。”

不少河南老乡还在展览现场自发组织“豫菜交流会”,分享家乡美食记忆,约定展览结束后一起去吃豫菜。

餐饮从业者与文化学者占比15%,他们带着专业视角而来,关注豫菜的技艺传承与文化价值。

上海餐饮协会秘书长在参观后表示:“这场展览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豫菜——它不仅有深厚的历史底蕴,还有创新的活力,特别是明远楼的‘豫菜出海’模式,为上海餐饮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。”

上海社科院的文化学者则评价:“豫菜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这场展览通过‘美食+文物+互动’的形式,让传统文化变得生动可感,是文化传播的成功案例。”

外地游客占比5%,他们大多是在参观上海历史博物馆时,被豫菜文化展吸引。

来自浙江的游客陈女士说:“本来是来逛博物馆的,没想到被豫菜展圈粉了,看完展览才知道,豫菜不是只有家常菜,还有这么多宫廷菜、创新菜,下次去河南一定要好好尝尝!”

观众反馈:认知刷新,豫菜好感度飙升

展览期间,团队通过线上问卷、现场访谈等方式,收集了近800条观众反馈,98%的观众对展览表示“满意”或“非常满意”,反馈内容集中在“刷新认知”“体验感强”“文化共鸣”三个维度,豫菜的认知度和好感度显着提升。

1.打破刻板印象,刷新豫菜认知

此前,多数上海观众对豫菜的认知停留在“烩面、胡辣汤、大盘鸡”等家常菜,认为豫菜“口味重、不够精致”。

通过展览,观众们了解到豫菜“历史悠久、技法精湛、兼容并蓄”的另一面。

“以前觉得豫菜就是接地气的家常菜,看完展览才知道,豫菜在北宋就是宫廷菜,刀工、摆盘都这么讲究,太颠覆了!”——上海市民王女士

“没想到牡丹燕菜是用萝卜做的,还能切得比头发丝还细,豫菜的刀工太厉害了,比淮扬菜还精细!”——年轻观众小李

“豫菜居然能和东南亚口味融合,做出娘惹味的糯米糕,这种创新太有想法了,打破了我对传统菜系的印象”——餐饮从业者刘先生

2.互动体验丰富,感受豫菜魅力

展览设置的“刀工体验台”“品-鉴台”“文化讲堂”等互动环节,让观众从“被动观看”变为“主动参与”,直观感受豫菜的技艺与口味,增强了文化认同感。

“带孩子体验了切萝卜丝,虽然切得粗细不一,但孩子玩得很开心,还学会了‘牡丹燕菜’的由来,这种寓教于乐的展览太好了!”——家长赵女士

“品尝了迷你胡辣汤和油馍头,胡辣汤香辣开胃,油馍头外酥里嫩,以前觉得胡辣汤很辣,没想到这么好喝,以后会尝试做豫菜”——观众孙先生

“听了豫菜泰斗吕长海的讲座,了解到豫菜‘五味调和、质味适中’的理念,对美食有了新的理解,收获满满”——文化爱好者张先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