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都市重生 > 豫菜春秋 > 第64章 同行效仿:跟风出豫菜,市场竞争加

第64章 同行效仿:跟风出豫菜,市场竞争加(2 / 2)

赵鹏比他大五岁,法学出身,说话像切葱,一节节带棱。

“明远,你想做‘豫菜标准’,得先回答我三个问题:一、谁是豫菜?开封、洛阳、信阳、安阳,谁代表?二、标准落到哪一级?原料、工艺、感官、营养、安全?三、标准出来谁执法?市场监管、协会、企业、消费者?”

李明远被问得后背发凉,却更清醒。

“那就从‘糖醋黄河鲤鱼焙面’破局,先做一个单品团体标准,再滚动扩容。”

赵鹏沉默三秒,回了两个字:“靠谱。”

接下来一个月,李明远的生活被切成两半:

白天,他是厨师长,盯两条店、120锅;

夜里,他是“标准撰写人”,把厨房当实验室。

鲤鱼得用哪一段黄河?

他开车到洛阳孟津、开封柳园口、郑州花园口,取三段水样,送省农科院,测出孟津段钙镁含量高,鱼肉更紧实,写入“原料”章节。

花刀108刀,深浅误差±1 毫米,怎么量化?

他找来3d扫描仪,给五条示范鱼建模,把最佳角度、下刀力度转成数据,再让五个学徒复现,测出离散值,最终定为“深度 3 毫米,间隔 8 毫米,误差≤0.5 毫米”。

焙面细到能穿针,针眼多大?

他买了 0.5 毫米不锈钢针,十根面丝必须全部穿过,才算合格。

糖分梯度怎么测?

他请来郑大食品学院教授,用高效液相色谱,给汁分时段取样,找出“酸甜平衡峰值”——总糖 18.5%,总酸 1.2%,糖酸比 15.4:1。

整整30个夜晚,实验室的灯比灶火还亮。

最后,一份厚达 76 页的《豫菜 糖醋黄河鲤鱼焙面》团体标准草案出炉,封面盖着“河南省餐饮行业协会”钢印。

专家评审会那天,会议室坐了20多号人,有白发苍苍的国家级评委,也有连锁品牌老板,更有市场监管局的科长。

李明远穿西装,把头发梳得一丝不苟,像把自己也装进了标准。

他讲技术参数,也讲文化脉络。

“焙面不是点缀,是‘年年有余’的仪式,鱼吃完,面必须完整,象征有余不断。”

讲到此处,他点开手机,放了一段视频:

一位白发奶奶,把最后几根焙面夹到孙子碗里,笑着说:“吃了面,日子才长远。”

会场安静得能听见U盘的电流声。

投票表决,全票通过。

标准编号:t\/hNcA 001-2025。

当天,协会官网、微信公众号、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同步发布,媒体标题——

“豫菜首个单品标准诞生,‘糖醋黄河鲤鱼焙面’有了官方配方”。

标准落地,需要“牙齿”。

李明远和赵鹏一起跑市场监管局,把标准转成“放心消费在郑州”专项行动的重点。

执法人员拿着 0.5 毫米钢针,随机抽检十家餐厅,三家被判定“面丝不合格”,责令下架整改,并在短视频平台直播。

弹幕一片叫好: “官方发针,专治假焙面!” “豫菜终于有了自己的‘防伪码’!”

与此同时,明远楼两家店在门口竖起透明厨房大屏,实时显示油温、糖酸比、面丝穿针画面,数据直连市场监管局后台。

食客抬头,就能看到“今日糖酸比 15.3,合格”一行绿字。

有小孩把穿针画面录成短视频,点赞破百万,评论区成了大型科普现场:

“0.5 毫米什么概念?头发直径 0.6 毫米,比头发还细!”

“原来糖醋汁不是随便熬,要测糖酸比,涨知识!”

一个月后,省消协发布数据: “豫菜类投诉环比下降 63%,‘糖醋黄河鲤鱼焙面’差评率从 11% 降至 0.7%。”

赵鹏把报告拍在李明远胸口。“明远,你救了自己的店,也救了豫菜的脸。”

李明远却摇头。

“标准才刚开始,下一道‘套四宝’、下一道‘牡丹燕菜’还在排队。只要灶火不灭,标准就得一直升级。”

夜里十一点,商鼎路店打烊。

李明远搬一把凳子,坐在门口路灯下,看师傅们擦灶。

王建国拄着拐杖出来,手里拎一瓶“鹿邑大曲”,两一次性口杯。

“远儿,喝一口。”

父子俩碰杯,声音轻得像风。

“我十六岁进又一新,老师傅说‘菜是良心’,我记了一辈子。今天你把良心写成了字,好样的。”

李明远没说话,只是把杯口轻轻一磕,像给老父亲行了一个无声的厨礼。

远处,二七塔钟声悠悠传来,穿过夜色,穿过德化街霓虹,穿过商鼎路油烟,落在父子俩的杯沿上,叮当作响。那声音像在说:“标准,是写给今天的规矩;味觉,是留给明天的路标。”

火还在,锅还在,黄河还在。豫菜,就不会只是跟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