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都市重生 > 豫菜春秋 > 第48章 黄河鲤鱼养殖:定标准签协议,建直供链

第48章 黄河鲤鱼养殖:定标准签协议,建直供链(1 / 2)

六月的开封,黄河滩涂被太阳烤得发白,风卷着细沙,像给空气撒了一把盐。

李明远站在黑岗口渔场堤坝上,脚下是落差三米的黄土崖,崖下便是那条孕育了千年豫菜的母亲河。水面宽逾千米,浊浪翻滚,像一锅永远沸腾的高汤。

他眯起眼,脑海里却浮现另一锅“汤”——糖醋汁,糖75克、醋50毫升、油15毫升,比例精准到0.1克;而它的主角,必须是一条标准的黄河鲤鱼:尾鳍橘红、侧线鳞32片、背肉厚度≥2.5厘米、生长周期满两年。

今天,他要把这条“理想中的鱼”,从黄河的浪涛里,拉进现实的网箱。

渔场老板老周迎上来,手里拎着一条刚起网的鲤鱼,鱼身还沾着河水,阳光一照,金鳞闪得像碎玻璃。

“李总,看这条,1.4公斤,正宗黄河鲤!”李明远接过,电子秤一称,1.37公斤,侧线鳞31片,尾鳍橘红面积不足25 %,背肉厚度2.1厘米,肠内容物占体重2.3 %——不达标。

他摇摇头,像给一尾鱼盖上了“退货”章。老周咧嘴笑,眼角皱纹像干裂的黄土:“标准?我养了30年鱼,第一次听说鱼还要数鳞片!”

考察继续进行。

渔场内部,网箱星罗棋布,白色浮框在浊浪中起伏,像被谁随手撒下的一把围棋子。

李明远踏上窄木板,木板随水波晃动,他不得不张开双臂保持平衡,像走在一根巨大的平衡木上。

网箱里,鱼群惊起,金鳞一闪,水面炸开无数细小漩涡。他蹲下身,用便携测量器伸进水里,数据跳出:水温22c、溶氧6.8g\/L、ph 8.0,符合黄河水特征;但网箱密度每平方米35尾,高出标准15尾;投喂的是高蛋白颗粒饲料,鱼体肥硕,肠内容物占体重2.5 %,远超1 %的红线。他眉头紧锁,像给一池水盖上了“不合格”章。

老周却不以为意:“密度高,长得快,1年就能上市,省饲料,省人工,划算!”

他掰着手指算:密度35尾\/㎡,年产鱼2.5万公斤;密度20尾\/㎡,年产1.8万公斤,差距7000公斤,按市场价16元\/公斤,就是112万元,“你让我少赚100万,我喝西北风?”声音不高,却像给谈判盖上了“僵局”章。

雨突然下了起来。黄豆大的雨点砸在水面,溅起无数细小坑窝,像给黄河撒上一把碎珍珠。李明远躲在网箱操作棚下,雨水顺着棚檐流下,形成一道水帘,把他和渔场隔开,像给谈判盖上一层薄纱。

他掏出笔记本,雨水在纸上晕开,字迹模糊,却掩不住数字的锋利:密度20尾\/㎡,生长周期730天,尾鳍橘红面积≥30 %,肠内容物≤体重1 %,背肉厚度≥2.5厘米,侧线鳞32片——这是“豫菜文化交流中心”的入库红线,也是他给老周画的“及格线”。

他深吸一口气,声音穿过雨帘:“周老板,密度降,产量减,但单价高。达标鱼,收购价20元\/公斤,比市场价高4元;不达标,拒收。你算总账,不是单尾账。”

他掏出计算器,噼里啪啦按:密度20尾\/㎡,年产1.8万公斤,收购价20元,年收入36万元;密度35尾\/㎡,年产2.5万公斤,市场价16元,年收入40万元——差距仅4万元,但达标鱼可以卖文创、卖故事、卖溢价,4万元差距,可以用溢价补回来。他声音不高,却像给雨盖上了“暂停”章。

老周沉默半分钟,雨水在他脸上纵横,像给皱纹灌满泥浆。

他忽然抬头,目光穿过雨帘,像穿过一池混水:“你说4元溢价,能持续几年?”

李明远答:“只要豫菜文化交流中心在,就持续。中心在,故事在;故事在,溢价在。”声音不高,却像给未来盖上了“定心丸”章。

雨停了,夕阳从云缝漏下,照在水面,像给黄河铺上一层碎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