墙上的时钟指向12点,雨停了,阳光从云层裂缝漏进来,照在地图那道蓝色虚线上,像给“折中方案”打上一道高光,也像在提醒:再美的蓝图,也得先找一块能落脚的地面。
王建业终于开口。
老人声音沙哑,却带着铁锅与铲碰撞的硬度:“我提两个条件:一,老厨来教学,得停车方便,市中心车位500个,节假日够吗?二,游客来学手艺,得待得久,文化区有博物馆、有公园,能留人;市中心只有商场,逛完就忘。”
他走到地图前,用黑色水笔在文化区画了个圈,“这里,政府给补贴,租金低,我能把省下的钱,拿来请更多老厨,开更多班次;市中心租金高,我得先想着翻台,哪还有心思教徒弟?”
他顿了顿,把目光投向赵鹏,“资本要回报,我理解;可资本也要耐心。文化区租金便宜30 %,我能把IRR补回来——多请老厨,多开课,多卖文创,毛利65 %的文创,不比租金差强?”
老人两句话,像两勺冷水,浇得赵鹏的火势小了半分。
他抿着嘴,目光在地图上游走,像在重新计算一道更复杂的公式。
实地考察随即展开。
第一站,市中心旧批发市场。雨后的市场地面坑洼,积水映出破碎的天光,货车进进出出,卷起的泥水溅在裤脚,像给“繁华”涂上一层泥泞。
停车楼确实宽敞,但入口窄,高峰期易堵;周边商业体密集,人流却呈“潮汐”——白天涌入,夜晚散空;租金每平米每天8元,不讲价,物业费另加2元,合计10元,一年就是1095万元,像一口无底洞。
第二站,文化区。
地铁4号线“博物院站”c口出来,步行5分钟,即到一块三角形空地,原为旧仓库,政府已收储,平整完毕,杂草间还残留铁轨,像一段被剪掉的胶片。
空地背后,河南博物院金字塔屋顶在夕阳下泛光,像给地块镀上一层金边。
文化区管委会负责人介绍:地块面积15亩,容积率1.5,可建3600平方米;租金每平米每天3.5元,政府补贴后实际2.1元,一年仅276万元,比市中心便宜70 %;停车免费,周边有博物院、碧沙岗公园、非遗展示馆,游客停留时长平均4.5小时,远超市中心的1.8小时;额外优惠:前三年租金全免,第四至第五年减半,相当于再省800万。
数字像天平,一端高高翘起,一端重重落下。
赵鹏站在空地中央,看着远处博物院屋顶,突然意识到:文化不是成本,是资产;不是负担,是杠杆。他深吸一口气,像把冷空气也一并计算进IRR。
回到会议室,已是傍晚。
灯光再次亮起,地图上的红蓝圆点旁,多了黑色手写数字:租金差800万\/年,停车免费省200万\/年,政府补贴800万,游客停留时长4.5小时,转化率可提升至12 %……
赵鹏把激光笔扔在桌上,身体往后一靠,双手交叉枕在脑后,像给一天的奔波画上句号:“我改主意了——选文化区。”声音不大,却像巨石落水,溅起满屋掌声。
李明远长舒一口气,右腕不再绷紧;陈静雅把ipad合上,嘴角翘起;王建业把茶杯盖拧紧,像给胜利盖上盖子。
凌老拄着手杖,慢慢走到地图前,把红色圆点轻轻擦掉,只留下蓝色,像给“文化”盖上官方印章。他转身,面对众人,声音不高,却带着80年岁月的重量:“从今天起,豫菜有了地基;从明天起,我们要让地基长出森林。”
当晚,微信群被“文化区”刷屏。
陈静雅发了一张空地图:夕阳下,旧仓库铁轨延伸,尽头是博物院金色屋顶,像给未来铺了一条发光的路。
她配文:“文化不是退路,是出路;不是成本,是资产。”赵鹏罕见地发了个表情包:一只展翅的鹰,配文“起飞”。
李明远把王建业白天站在空地中央的照片发上去,老人背对镜头,双手叉腰,像守着一块即将丰收的田,他配文:“勺柄指向北极星,勺背驮着中原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