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都市重生 > 豫菜春秋 > 第13章 重访座谈会:听质疑之声,定求索之心

第13章 重访座谈会:听质疑之声,定求索之心(2 / 2)

刚才抱怨的胖老板,摸了摸下巴,若有所思;老厨师手里的搪瓷缸,也不再攥得那么紧了;西装年轻人转着笔的手,慢慢停了下来。

李明远的心跳得厉害,他想起昨儿炖的那碗牡丹燕菜——清鸡汤打底,萝卜丝细如发丝,加了少许冬笋丝和枸杞,码成牡丹的形状,既保留了传统的造型和鲜度,又比原来清爽,成本也降了不少。要是拍成视频,从切萝卜丝开始,到码盘、浇汁,最后成品像朵盛开的牡丹,肯定能吸引年轻人的目光。

“凌老说得对!”

突然,一个声音打破了安静,是陈静雅。

她今天穿了件浅色的连衣裙,怀里抱着厚厚的资料,站在会议室门口,脸上带着点红,显然是刚跑过来,“我最近查了很多北宋豫菜的资料,发现很多老菜,其实都很适合现在的市场。比如‘莲花鸡签’,是把鸡肉剁成泥,裹上莲花花瓣炸,又香又好看;还有‘四大怀药’做的药膳,既能养生,又符合现在人追求健康的需求。这些都是豫菜的特色,只要好好挖掘,肯定能做出有记忆点的菜!”

陈静雅的话,像颗石子,在会议室里激起了涟漪。

胖老板凑过去:“姑娘,你说的‘莲花鸡签’,成本高不高?能做小份吗?”

老厨师也问道:“四大怀药做药膳,具体怎么配?会不会影响味道?”

凌老笑着点点头,示意陈静雅坐下,然后看向全场:“你看,办法总比困难多。豫菜不是没特色,是我们没把特色找出来,没把特色变成让年轻人喜欢的样子。咱们成立豫菜文化研究会,就是要把大家的力量聚起来——老厨师传手艺,年轻人搞创新,企业家找市场,学者挖历史,这样才能让豫菜活起来。”

李明远坐在

他想起明远楼的困境,想起祖父的期望,想起自己这几天的迷茫和挣扎——他之前总觉得,振兴豫菜是他一个人的事,是明远楼一家店的事,可现在才明白,这是所有人的事,是需要大家一起扛的事。

散会的时候,李明远没走,他攥着笔记本,快步走到凌老身边,深吸了一口气,声音有点发颤,却很坚定:“凌老,我想加入研究会,好好做豫菜。我家里有祖父留下的旧菜谱,里面有彭祖雉羹、牡丹燕菜的老方子,我想和陈静雅一起,把这些老菜复原出来,再结合现在的口味改良,让更多人爱吃豫菜。”

凌老看着他,眼里闪过一丝欣慰,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好小子!早就等着你这句话了。明远楼是老牌子,你祖父是豫菜的老匠人,你能站出来,是好事。”

他接过李明远手里的笔记本,翻了几页,看到上面记的调研笔记、改良方案,还有画的迷你炒三不沾的简图,忍不住笑了:“你这孩子,心思细,肯琢磨。这样,下周研究会组织去开封考察,你和陈静雅一起去,看看清明上河园里的仿宋菜,找找灵感。还有,你张叔是老厨师,经验丰富,要是能请他也来参与,就更好了。”

提到张师傅,李明远心里有点没底:“张叔他……思想有点保守,怕他不愿意。”

“慢慢来。”凌老拍了拍他的手,“老匠人的心,都是为了豫菜好。你把改良后的菜做好了,让他尝,让他看到豫菜能火起来,他自然会支持你。”

李明远点点头,心里的底气越来越足。

他抬头看向窗外,阳光正好,透过树叶洒下来,落在他身上,暖暖的。陈静雅走过来,手里拿着刚打印好的“莲花鸡签”资料,笑着说:“凌老都跟我说了,下周去开封,咱们一起去查‘孙羊正店’的老菜谱!”

“好!”

李明远笑了,这几天的迷茫、烦躁,好像都烟消云散了。

他知道,豫菜的振兴,还是难——要说服张叔,要解决成本问题,要让年轻人接受,还有很多坎要过。

可他不再觉得孤单了,有凌老的指引,有陈静雅的帮助,有研究会这么多人一起努力,他好像能看见明远楼重新热闹起来的样子,能看见豫菜走出河南,走向全国的样子。

他攥紧了手里的笔记本,封皮上的“明远楼”三个字,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清晰。

他想起祖父说的“豫菜的魂,在‘和’字上”,现在他终于懂了——这个“和”,不仅是五味调和,更是人与人的合力,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。

走出研究会的大门,街上的车水马龙,不再让他觉得烦躁;远处的高楼大厦,也不再让他觉得压抑。

他掏出手机,给张师傅发了条消息:“张叔,今晚我做牡丹燕菜,您尝尝,是按祖父的方子改良的。”

没一会儿,张师傅回了个“嗯”,虽然简单,却让李明远心里暖暖的。

他抬头望向天空,蓝天白云,阳光正好。

豫菜的路,还很长,但他已经迈出了第一步。而且,这一次,他不是一个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