耳边忽然响起父亲手术那夜,他在走廊里对自己说的:
“先有问题,才有答案。”
此刻,问题换了包装——
如何让一个守了一辈子灶火的人,相信“火”也可以换一种燃料?
屋里,李建国也没赢到轻松。
他坐在卧室藤椅上,手里转着两颗狮子头核桃,却越转越快,“咔哒咔哒”像要擦出火星。
镜子映出他半边白发,被窗外路灯镀一层暗金,像隔夜的高汤凝出的油膜。
他想起上午凌老托人送来的请柬,烫金小楷写着:“敬邀李建国大师担任豫菜文化研究会顾问。”
那“大师”二字,像给他套了件不合身的绸褂,光鲜却箍得慌。
他更怕的是——一旦研究会给了年轻人理论“武器”,老味道就会被学术的“刀” ,给解剖得面目全非。
“啪”一声,核桃在掌心停住。
他喃喃自语:“只要我活着,谁也别动我的卤汤。”
可另一个声音,弱却执拗,从胸腔缝隙里钻出:“可你,还能活几年?”
窗外,一片梧桐叶落在玻璃上,“沙”一声轻响,像时间给他递了张无声的催单。
第二天清晨四点,后厨灯亮。
李明远以为父亲没起,推门却见老身影站在案板前,正一刀刀切姜,厚度均匀得像卡尺量过。
“爸……”
“汤该续料,你睡过了头。”
声音平静,好似昨夜风暴是别人的。
李明远系上围裙,默默站到另一侧,接过刀,切另一半。
刀刃与案板相撞,“哒哒哒”,节奏对称,像一场无言的复调。
汤锅渐沸,蒸汽升腾,把两代人的影子投在屋顶,时而重叠,时而分开。
“想入会,可以。”李建国忽然开口,却没抬头,“先答应我三件事。”
“您说。”
“第一,老卤不许动配料比例;第二,套四宝只许做整只,不许拆卖;第三,年底之前,营业额回升到前年水平。做到,你随便折腾;做不到,安安分分接我勺。”
三句话,像三颗老冰糖,砸进李明远心里,既沉又甜。
他深吸一口气,点头:“好,给我六个月。”
“九个月。”
“成!”
父子俩谁都没再提“研究会”三字,却同时伸手,各自抓了一把八角,撒进汤锅。
香料落水,激起细碎涟漪,像给新的一天,点了第一串炮仗。
上午九点,李明远把“三件事”用微信告诉陈静雅。
对方回了一个“oK”手势,又跟一句:
“老味守得住,新味才有根。我们一起给‘根’浇水。”
随后,她发来一份文档标题:
《“母菜复兴”小店模型——以明远楼为例》
里面写着:建立“老味档案”:每日汤温、盐度、ph值记录,用数据说服长辈;开发“卫星产品”:在不碰老卤的前提下,做周边小食,引流年轻人;讲“故事菜”:每道菜配一张二维码,扫码看30秒短视频,陈静雅负责考据文案,李明远负责厨房呈现。
末尾附注:
“让老味道拥有‘年轻叙事’,而不改变它的dNA。”
李明远读完,抬头望向厨房门口那幅歪了的镜框——
老菜谱在玻璃后若隐若现,像一位板着脸却眼里有光的老人。
他忽然觉得,自己与父亲之间,并不是“你死我活”的战场,而是一条河的两岸:
守岸的人怕洪水,对岸的人怕干涸。
而“研究会”“数字化”“短视频”……
或许只是一座桥,让两岸都能喝到同一条河的水。
夜里打烊,李明远把今天的汤温、盐度、ph值填进Excel,打印出来,压在父亲茶杯下。
数字像一排排小士兵,向老味道敬礼。
他又把破损的镜框扶正,玻璃裂口用透明胶封好,裂纹恰好把“套四宝”三个字切成两半。
一半“套”,一半“四宝”。
他伸手,指尖沿着裂纹划过,轻声道:“套住老味,也套住新味,这才是完整的四宝。”
窗外,收垃圾的三轮车摇铃而过,“当啷啷”——像给这座老店,又上了一道发条的闹钟。
李明远伸个懒腰,关掉最后一盏灯。
黑暗里,他听见老汤锅发出极轻的一声“咕嘟”,像父亲在梦里答应了他什么。
他笑了笑,对着虚空竖起一根食指:“九个月,看我怎么把月亮和七星,一起端回明远楼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