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南女子布庄开起来的消息传到京城时,林晚正在教女学生们辨认改良后的棉种。春桃的信里说,阿绣当了掌柜,头个月就赚了五十两银子,不仅给家里盖了新房,还添了两架新纺车,供学堂的学生们练习。
“阿绣说,等布庄再稳些,就捐钱在江南再开三所学堂。”林晚念着信,女孩子们听得眼睛发亮,手里的活计都快停了。
“殿下,我以后也想开个布庄!”一个梳着双丫髻的小姑娘举着手,眼里满是憧憬。
“我想教更多人织布!”另一个女孩接口道。
林晚笑着点头:“只要肯学肯干,你们都能做到。”
正说着,赵稷背着书包跑了进来,手里还拿着张纸:“母后,你看!这是先生夸我写的策论好,给我的小红花!”
纸上是篇关于“农牧结合”的短文,虽稚嫩,却颇有见地,显然是受了林晚和赵衡的影响。林晚接过纸,摸了摸他的头:“我们稷儿真厉害。”
赵稷得意地扬起下巴,忽然瞥见那些女学生,凑到林晚耳边小声说:“母后,先生说女子不能考功名,可我觉得她们比有些男学生聪明多了。”
林晚心里一动,刚想说话,系统的声音先响了起来:“叮!检测到新的社会议题,触发“平权”前瞻任务:推动女子参与科举副榜,选拔实用人才。任务难度:五星。任务奖励:解锁“跨时代教育理念”概要。”
她看着赵稷清澈的眼睛,又看了看那些低头认真学习的女学生,心里渐渐有了主意。
当晚,她把想法告诉了赵衡。赵衡正在看奏折,闻言放下笔,沉吟道:“让女子考科举正榜,阻力太大,但副榜或许可行。就像农桑、水利这些实用科目,本就需要懂行的人,女子若有才干,为何不能参与?”
“我也是这么想的。”林晚拿出早已拟好的章程,“先从副榜开始,考农桑、纺织、算学这些实用学问,考上的人不用去朝堂做官,可在各地农桑局、工坊任职,领朝廷俸禄。”
赵衡看着章程,越看越点头:“这个法子好,既避开了‘女子干政’的非议,又能让有才干的女子发挥作用。明日我就跟父皇提。”
可这事比推行女子入学阻力更大。陛下听了赵衡的提议,沉默了许久:“衡儿,祖宗规矩里,从未有女子参与科举的先例。”
“祖宗也没见过土豆能亩产千斤,没见过棉布能远销西域。”赵衡据理力争,“规矩是死的,人是活的。若因循守旧,如何进步?那些女子在农桑、纺织上的才干,比不少男子强得多,不用岂不可惜?”
陛下看着他,又看了看一旁林晚托人送来的、由女学生绘制的《农桑图谱》,上面的注解比官修典籍还要细致,终于松了口:“可先在江南试行,若真有成效,再议推广。”
消息传到江南,春桃第一时间组织女学生备考。阿绣关了三天布庄,把账本和算学书翻得卷了边;有个曾是绣娘的学生,硬是把《蚕桑要术》背得滚瓜烂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