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67章 学点东西也不错(1 / 2)

周先生遇袭的消息,像一块小石头投进侯府平静的湖面,搅得人心惶惶。第二天一早,林砚特意提前半个时辰到了书房,心里既担心周先生会不会来,又怕先生路上再遇到危险。

就在她坐立难安的时候,书房外传来熟悉的脚步声,管家领着周先生走了进来。只见周先生依旧穿着那件青色长袍,只是脸色比平时苍白了些,手里的布包也由身边的小厮帮忙提着。

“先生!您没事吧?” 林砚连忙迎上去,目光紧紧盯着周先生,生怕看到一点受伤的痕迹。

周先生笑着摆摆手,示意自己无碍:“多谢林小姐关心,只是受了点惊吓,没什么大碍。昨天侯爷派了不少侍卫护送我,路上很安全,你放心吧。”

听到 “安全” 两个字,林砚悬着的心才落了下来。她赶紧给周先生倒了杯热茶:“先生,您先喝口茶暖暖身子。昨天的事肯定让您受了不少罪,要是您觉得累,今天我们可以少学一会儿,或者先休息一天也行。”

“那可不行。” 周先生接过茶杯,轻轻抿了一口,“治学最忌半途而废,哪能因为一点小事就耽误学习?再说,我看林小姐这么好学,也舍不得让你空等一天。我们今天继续学《论语》,昨天学到‘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’,你回去复习后,有什么想法吗?”

林砚没想到周先生如此执着于教学,心里又敬佩又感动。她定了定神,认真回答:“先生,我觉得这句话说得特别有道理。就像我之前推广新种子,只知道让农户种,却没思考过不同的土地适合种什么样的种子,后来有农户反映有些土地种出来的麦子产量不高,我才开始琢磨着改良种子,根据土地的情况推荐合适的品种,最后产量才提上去。这应该就是‘学而思’的道理吧?”

周先生眼睛一亮,忍不住拍手称赞:“说得好!林小姐能把书中的道理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,真是难得。很多人读书只知道死记硬背,却不知道灵活运用,最后变成了‘书呆子’,可你不一样,你能从生活中领悟道理,再用道理指导生活,这才是读书的真正意义。”

得到先生的夸赞,林砚心里美滋滋的,学习的劲头更足了。接下来的时间里,她跟着周先生逐句学习《论语》,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及时提问,周先生也耐心地一一解答,还结合朝堂、民间的故事,让深奥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。

比如讲到 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” 时,周先生给林砚讲了太子处理朝政的故事:“太子每次和大臣们商量事情,都会认真听取每个人的意见,哪怕是品级很低的官员提出的建议,只要有道理,太子都会采纳。太子常说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,只有虚心向别人学习,才能不断进步。林小姐你也是一样,不管是府里的丫鬟、管家,还是民间的农户、秀才,他们身上都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,你要多观察、多倾听,才能学到更多知识。”

林砚认真地点点头:“先生,我记住了。之前张老汉教我怎么辨别土壤的好坏,李婆婆教我怎么和邻里相处,这些都是我从他们身上学到的知识,比从书上学到的更实用。”

“没错。” 周先生欣慰地说,“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,可生活中的知识是活的。只有把死知识和活知识结合起来,才能真正增长见识。就像你整理的‘民间暖心集’,里面的故事虽然简单,却蕴含着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,这就是生活给我们的最好教材。”

不知不觉,一上午的时间就过去了。下课的时候,周先生看着林砚,语重心长地说:“林小姐,你是个聪明又善良的孩子,不仅好学,还能心系百姓,将来肯定能有大作为。只是现在世道不太平,你要多注意安全,保护好自己,才能有机会做更多有用的事。”

林砚知道先生是在担心自己,连忙点头:“先生,我会的。爹爹已经派了很多侍卫保护您和侯府,您也一定要注意安全,不能再让那些坏人有机可乘了。”

周先生笑着点点头,起身准备离开。就在这时,林砚突然想起昨天系统发布的任务,连忙问:“先生,《论语》前二十章里,您觉得哪几章的道理最适合现在的我学习?我想重点钻研一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