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3章 理念交流(2 / 2)

“除了‘纵队 - 旅 - 营’架构,我们还建议部分部队可以采用‘纵队 - 师 - 团 - 营’架构 —— 虽然多了‘师’这一层,但考虑到有些部队刚整编,老兵多、传统编制习惯深,保留师级建制能更好地过渡。关键不是层级多少,而是要让每个基层作战单元,都具备多兵种协同的能力。”

晋冀鲁豫野战军 4 纵的陈司令皱着眉,提笔在笔记本上画了个问号:“夏勇同志,我有个疑问。要是采用‘纵队 - 旅 - 营’架构,旅级单位的担子会不会太重?一个旅要管这么多兵种,指挥员能不能统筹得过来?以前咱们旅里只管步兵,现在要加装甲、炮兵、防空,怕是得花不少时间适应。”

“陈司令这个问题提得好。” 曾夏勇笑着回应,

“这也是我们一开始担心的问题。所以我们在每个合成旅都设立了‘兵种协调办公室’,专门负责各兵种的协同调度;而且旅级指挥员都会在军事学院接受专项培训,学习多兵种指挥技巧 —— 就像你们 4 纵的 771 团、772 团,去年在黑云山接受换装训练时,团里的干部也怕管不好装甲兵,结果经过两个月培训,现在跟装甲部队配合得比谁都默契。”

他顿了顿,继续说道:“其实指挥员的适应速度,比我们想象的快得多。关键是让他们亲眼看到合成作战的优势 —— 以前要几个旅配合才能完成的任务,现在一个合成旅就能搞定;以前要付出巨大伤亡才能拿下的阵地,现在靠多兵种协同,伤亡能减少三分之二。看到这些实实在在的好处,指挥员们自然会主动去学习、去适应。”

接下来,曾夏勇把话题聚焦到 “协同作战流程” 上,这也是在场所有指挥员最关心的问题。

“如何让协同作战落地,比概念更重要。我给大家举个真实的例子。” 曾夏勇放下笔,身体微微前倾,

“以前咱们按传统架构作战,假设一个步兵团下辖的步兵连,在冲锋时遇到日军碉堡,需要炮火支援。流程是这样的:步兵连先向团部请示,团部接到消息后,再向旅部或师部汇报,师部或旅部要核实情况,再协调炮兵部队,最后炮兵才能开火 —— 咱们现在说起来只要十几秒,但在实际战场中,最快也要十五分钟。”

他加重语气,眼神扫过在场众人:“十五分钟是什么概念?日军的援兵可能已经赶到,碉堡里的机枪可能已经打死我们几十名战士,甚至咱们的冲锋队形都可能被打散。更别说通讯会中断,消息传不出去,步兵连只能硬着头皮冲锋,白白牺牲!”

会议室里的气氛瞬间凝重起来,不少司令员都想起了以往作战时的无奈 —— 晋西军区的贺司令员攥紧了拳头,低声说道:“去年晋西清剿,我们一个步兵营被日军困在山坳里,需要直属炮兵支援,结果通讯一直有问题,消息传了半个小时才到旅部,等炮兵赶到,营里已经牺牲了四十多个同志……”

曾夏勇轻轻点头,语气里带着一丝沉重:“这就是传统架构的弊端。但要是换成合成旅的架构,情况就完全不同了。”

他重新拿起笔,在示意图上画出一条简化的流程线:“一个合成旅下辖的合成营,在作战时遇到日军碉堡,需要炮火支援,营长直接通过加密通讯呼叫旅部炮兵营 —— 旅部炮兵营接到指令,五分钟内就能开火。要是旅部的炮火不够,营长还能直接呼叫纵队直属的炮兵旅,不用经过任何中间环节,十分钟内就能得到火力支援。”

“这么快?” 晋察冀野战军 2 纵的司令员忍不住插话,

“不用请示旅部、纵队的指挥员吗?直接呼叫就能开火?”

“对,直接呼叫。”

曾夏勇肯定地说,“我们在每个合成营都配备了‘火力协调员’,他们熟悉各种火炮的射程、弹药类型,能根据战场情况,精准判断需要什么样的火力支援。只要符合火力使用规范,不用层层请示 —— 战场情况瞬息万变,等请示完,机会早就没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