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没有听错吧,曹操投降?我不是说过了么,谁都可以降,袁绍和曹操不行。”
荀彧道:“我若说曹公本无异志,助袁氏为帝,只是为了取信袁氏,为大汉击败袁氏为内应,想来大将军不会相信。”
我嗤之以鼻。
荀彧道:“我亦知此语大将军不会信。曹公的确因权利之争,与大将军数载为敌,亦因徐州之屠,为大将军所深恨。我亦不想给曹公脱罪。但曹公举邺城来归,则天下立时可定,民心立时可安,十年征战,万姓生死,都可化解,大家齐心合力,重兴大汉,岂不是好?”
我想了想,终于道:“曹公之心,深不可测,今天擒虎,我不敢轻纵。”
荀彧道:“大将军兴于襄阳,定江东,平益州,扫荡中原,群雄束手,曹公亦为手下败将,大将军何以如此重视区区一个曹公呢?”
我说道:“因为曹公太厉害了。我击败他,非止人力,更借天时,异日对战,我不敢相信还能击败他。”
荀彧道:“曹公举青、冀、幽三州归汉,亦不能脱其罪么?”
我沉默了。
荀彧长长地叹了口气,从袖中恭恭敬敬取出一物,双手交于我的手中,道:“大将军请看此物。”
我信手接过,打开看时,登时目瞪口呆。
那竟然是一纸诏书,写道:“方今天下板荡,袁氏恃势,窥窃神器,扰攘北方,黎元涂炭,社稷倾危。朕夙夜忧叹,思得良将,以安边境,以靖国难。查兖州牧曹操,素有雄才,治军整肃,屡有勤王之举,心向汉室,忠勇可嘉。今特擢升尔为镇北将军、幽州牧,封易侯,赐印绶、符节,统辖幽州诸军事,镇抚北疆之地。尔当承此重任,假示归降袁氏之意,潜伏其侧,察其虚实,伺隙而动,以袭其后。若能破袁立功,安定北方,朕必不吝封赏,加官晋爵,荫及子孙。尔其勉之!勿负朕望,勿负汉室。”
我上上下下细细观看,那是小天子刘协亲笔写的一封诏书,用了天子之宝,虽然没有经过我这个摄政的大将军审核,存在瑕疵,但毫无疑问,这旨意是真的。
“曹操如何与小天子勾搭上了?”我面上不动,心头却是巨震。
曹操在幽州,小天子在荆州,并且在我的严密掌控之中,他是如何与小天子联系上,并获得这封旨意的?
是谁在其中牵线?刘备?刘和?董承?难不成竟会连许禇也牵连在其中?刹那间,无数人的面孔在我心中闪过。
小天子如今年纪渐长,已知夺权,此前甚至想要以宫廷政变的方式来谋害我,被我强行镇压了下去。那时,小天子虽有天子之名,但朝中上下,俱是我带出的兵马,无论如何,小天子无法变了天去。
可是话虽这么说,但大汉天下已有四百余年,汉家皇帝的权威深入人心。不论汉天子如何失德,但天下士人对天子的尊崇依旧难改。所以董卓行废立之事,立时被视为汉贼,被天下攻之。袁术、袁绍四世三公,一旦想要登极,便成天下的焦点,被迅速扑灭。历史上曹操掌握整个北方,依旧不敢行废立之事,只说效访周文王。
此时此刻,我这个大将军虽然看似稳定,但我隐隐知道,在坊间,让天子亲政,让自己去位之声已经暗流汹涌,此起彼伏。历史上,曹操就是这样的局面,他千防万防,把自己女儿都嫁了天子,天子还是背着他搞出了“衣带诏”事件,搞得天下诸侯都骂曹操“名为汉相,实为汉贼”。只不过,今天的曹操变成了历史上奉“衣带诏”的刘备,今天的自己却变成了小天子眼中必要除去的“曹操”。小天子原本无权,在朝中能依靠的人并不多。便是刘备、刘和等宗亲,在小天子与自己之间,也选择了自己或表面上中立。使得小天子无法掌权。
但是现在,不一样了。有了曹操这等封疆大吏在外听他指挥,小天子也就有了真正的权柄,有了权柄,又有皇帝的大义之名,那朝中中立之人,怕立即就会人心浮动。那时候,再想压下去,恐怕就难了。
一时之间,我竟然心神恍惚。
原本以为,灭掉天下称王称霸之人,也就结束了。想不到,在荡平天下之后,还要与皇权斗上一番。
似乎是画了一个圈,最终从起点出发,又回到了起点。
我看着眼前的荀彧,良久之后,方才涩声道:“愿先生教我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