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都市重生 > 我在东瀛打拼的日子 > 第286章 潮声伴月,心事诉君知

第286章 潮声伴月,心事诉君知(1 / 2)

走到西湖边的孤山路,两旁的法国梧桐枝繁叶茂,浙江省博物馆、平湖秋月、西泠印社沿着湖岸次第排开,没有一栋高楼遮挡视线。“你看这里的布局,”我指着湖边的建筑,“都控制在三层以下,高度不超过旁边的保俶塔,就是为了不破坏西湖的‘天际线’,让山水和建筑融在一起。这种‘不与山争高,不与水争阔’的思路,才是杭州规划的精髓。”

苏瑶沿着湖边的石板路走,忽然停在“平湖秋月”的碑前:“晚上这里肯定更美,月光洒在湖面上,和周围的建筑相映成趣——这就是‘借天时、用地利’吧?把自然景观和人文建筑结合得这么好,难怪南宋时会成为都城。”

走到断桥附近,我们碰到一群正在写生的学生,他们的画板上,断桥、保俶塔、西湖的游船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。“你发现没?杭州的好规划,都藏在‘不刻意’里。”我跟苏瑶说,“不像有些城市,非要盖超高层地标,结果破坏了整个城市的气场。杭州呢?南宋的御街、西湖的塔、钱塘江的绿道,都是顺着自然和历史来的,这才是‘天人合一’的真正体现。”

夕阳西下时,我们坐在西湖边的长椅上,看着湖面的游船缓缓划过。苏瑶把笔记本摊在膝盖上,写下今天的感悟:“杭州的城脉,是南宋的繁华打底,是西湖的活水滋养,是良渚的文明托底,更是现代规划对‘自然与人文共生’的坚守。它有不足,但这份‘尊重历史、顺应自然’的初心,已经足够动人——毕竟,最好的城市风水,从来都不是算出来的,是一代代人用敬畏和用心‘养’出来的。”

我望着远处的雷峰塔,塔尖在夕阳里泛着金光。忽然明白,杭州之所以能成为“人间天堂”,不是因为运气好,是因为它守住了最根本的东西——对土地的敬畏,对历史的尊重,对人的关怀。而这些,比任何风水布局都更能让一座城市长久地焕发生机。

第291章 西湖畔的风水传说与名人意趣

夕阳把西湖染成金红色时,我和苏瑶终于挤到了孤山路那家网红茶餐厅——临窗的位置正对着断桥,湖面游船的白帆像撒在金箔上的碎玉。服务员端上龙井虾仁和宋嫂鱼羹,苏瑶刚拿起筷子,就被窗外的景致勾得频频回头:“难怪这里是网红打卡点,连吃饭都像在画里。”

我夹起一颗虾仁,忽然想起周教授笔记里提过的西湖风水传说,便放下筷子,指着湖面:“你知道吗?西湖能有今天的模样,不只是自然造化,还藏着古人的风水智慧,连苏轼、白居易都为它动过‘大工程’。”

苏瑶立刻放下筷子,掏出笔记本:“快讲讲!我只知道他们修了苏堤、白堤,还跟风水有关?”“当然有关。”我望着远处的苏堤,柳枝在晚风里轻摆,“唐朝时白居易任杭州刺史,那会儿西湖还没这么规整,湖里淤泥堵塞,周边农田经常缺水。白居易考察后发现,西湖像块‘碧玉’嵌在杭州城,要是淤塞了,不仅影响灌溉,还会断了杭州的‘水脉’——风水里说‘得水为上’,没了活水,城市气脉就会衰败。”

我舀了一勺宋嫂鱼羹,接着道:“所以白居易花了大力气疏浚西湖,还修了‘白公堤’,把西湖分成里湖和外湖,既方便游船通行,又能调节水位。更妙的是,他还在湖边种了柳树和桃树,柳树固土,桃树护堤,既护住了西湖的‘气脉’,又成了景致——现在我们说‘西湖十景’,最早的底子就是那会儿打下的。”

苏瑶在笔记本上画了条简易的堤坝,旁边标注“白堤:分水护脉”:“那苏轼呢?他修苏堤是不是也有风水考量?”“比白居易更细致。”我指着湖面的三个小岛,“北宋时苏轼来杭州,看到西湖淤塞得更严重,甚至有人提议填湖造田。苏轼坚决反对,他说西湖是杭州的‘肾’,填了湖,杭州就没了‘灵气’。他不仅疏浚西湖,还把挖出来的淤泥堆成了苏堤,刚好把西湖的‘气脉’串联起来。”

我顿了顿,想起民间流传的说法:“还有个传说,苏轼当年疏浚西湖时,特意在湖心修了‘三潭印月’的石塔。这三座塔不只是为了观赏,更是为了‘镇水脉’——西湖水下有‘蛟龙’,石塔能压住‘蛟龙’,让湖水安稳,同时塔的位置呈等边三角形,刚好锁住西湖的‘聚气点’。现在你看三潭印月,是不是觉得那里的湖水格外清澈?民间都说,是石塔的‘气场’护住了水质。”

苏瑶听得眼睛发亮,指着窗外的保俶塔:“那保俶塔和雷峰塔呢?它们是不是‘镇塔’?”“这就是西湖最有名的风水传说——‘双塔锁湖’。”我压低声音,“保俶塔在宝石山上,雷峰塔在夕照山上,一北一南,像两把‘锁’,把西湖的‘气脉’锁在杭州城里。传说南宋时,有风水师说西湖的‘灵气’会顺着钱塘江流走,所以朝廷才重修了雷峰塔,和保俶塔形成‘双塔对峙’的格局,守住杭州的‘龙脉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