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从床上起身,揉了揉还有些惺忪的睡眼,回想着昨晚和樱井美子的亲密接触,脸上不禁感到有些发烧。屋子里静悄悄的,拉开窗帘,阳光洒了进来,我简单收拾了一下自己,换好衣服,走出了房间。
院子里空荡荡的,昨天还热闹的团队成员此时都已不见踪影,看来是樱井美子安排好了今天所有人的行程,独独给了我这份清闲。我在院子里的石凳上坐下,百无聊赖地看着院子里的花花草草,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来打发这突然空闲下来的时间。
正发着呆,兜里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,我掏出来一看,是郑克瀛打来的电话。我按下接听键,郑克瀛的声音从听筒里传了出来:“兄弟,在干嘛呢?我正准备去北京老胡同寻访一位高人呢,不知道你有没有兴趣一起去?”
听到这话,我原本有些无聊的心情顿时为之一振,眼前一亮。我正愁不知道该去哪里打发时间呢,这可真是来得正好。我连忙说道:“好啊,我正无聊呢,你在哪里?”郑克瀛在电话那头笑了笑,说:“我们在去往杨梅竹斜街的路口呢,你要是来的话,咱们就在杨梅竹斜街与煤市街交汇的路口,一个小时后见面吧。那儿可是老北京的一块宝地,古色古香,准能让你大开眼界。”我应了一声,挂了电话,便开始准备出门了。
我出了四合院,叫了辆出租车,朝着目的地疾驰而去。一路上,透过车窗看着北京的街景,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与古老的胡同街巷交替闪过。我的心愈发急切,想象着即将在杨梅竹斜街开启的这场神秘之旅,那位高人究竟是何方神圣?在这样充满历史韵味的地方又会有怎样的奇遇等待着我呢?
出租车稳稳地停在了约定的路口,刚一下车,老北京独有的气息便扑面而来,古旧的牌坊高高矗立,飞檐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微光,青石板路泛着岁月的润泽,路旁的老建筑像是沉默的老者,静静诉说着往昔。抬眼望去,果不其然,我瞧见郑克瀛正和芥川靖彦以及他带着的两个弟子站在街边,他们身旁还多了一位年纪约二十三四的青年。这青年斯斯文文的,戴着一副眼镜,透着股书卷气,一看就是个文化人。郑克瀛见我来了,笑着迎上来:“小曹,你可算来了,这位是钟大有,是咱们今天的向导,他是我们要找的郭先生的弟子,土生土长的北京人,对这老北京的胡同那是熟得很。”
我赶忙和大家打了招呼,钟大有也微微点头致意。随后,我们便跟着钟大有出发了。我们转了两个胡同,脚下的青石板路愈发狭窄崎岖,两旁的四合院越发古朴陈旧,偶尔能听见院子里传出的几声京腔吆喝,仿佛时光在这里放缓了脚步。走着走着,就在一排共享单车面前停下,钟大有上前一边扫码开锁,一边跟我们解释:“前面的路有点远,出租车进不去,咱今儿个只能靠这共享单车了。这胡同里的路,曲里拐弯,也就骑车方便,还能好好看看这胡同的风景。”
就在我刚要跨上共享单车的时候,兜里的手机突然又响了起来,我掏出手机一看,是苏瑶打来的。我按下接听键,苏瑶温柔的声音传来:“小曹,你现在在哪?今天听说你要出去办事,现在办好了吗?”我微微一愣,心里涌起一丝复杂的情绪,既有被她关心的暖意,又有因这趟神秘行程而不想多做解释的纠结,犹豫了一下,我开口说道:“还没呢,我现在在跟小郑他们一起,要去找一个人。”“哦,那你们,你什么时候和我们这边汇合?”“”现在不确定,你说,到时再跟你联系吧。”我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稳,可握着手机的手却不自觉地收紧了些。苏瑶在电话那头似乎欲言又止,最终还是轻声说了句,“好吧,那么再见”,便挂断了电话。
我轻叹了口气,把手机揣回兜里,抬眼看到郑克瀛等人都略带疑惑地看着我,我勉强挤出一个笑容,跨上单车。
九月的北京,秋高气爽,微风带着丝丝凉意,轻轻拂过胡同。阳光透过两旁槐树的枝叶,洒下一地斑驳的光影。我跟随着大伙穿梭在胡同间,车轮压过石板路,发出轻微的“咯噔咯噔”声。
这一路上,芥川靖彦带着他的两个弟子表现得格外引人注目。芥川静彦本人一袭日式休闲装,头发梳得一丝不苟,眼神透着几分狡黠与深沉,让人捉摸不透。他的两个弟子,一个身形高大壮硕,背着个略显破旧的双肩包,眼睛像探照灯似的,不停地东张西望,看到感兴趣的老物件或是独特的胡同景致,就迅速从包里掏出手机,“咔嚓咔嚓”地拍照,还不时用日语低声嘀咕几句,像是在交流着什么隐秘的发现;另一个弟子则身形瘦小,眼神闪烁,走路时总是有意无意地落后半步,时不时鬼鬼祟祟地打量周围,仿佛在探寻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。他们俩频繁地用日语交流,声音压得极低,偶尔飘入旁人耳中的只言片语,也让人感觉神秘兮兮的。
郑克瀛察觉到他们的异样,出于礼貌,也用日语向他们介绍沿途的风景和趣事,可芥川靖彦师徒三人回应得并不多,依旧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,似乎在寻找着与他们那日本风水流派——九菊一派相关的线索,那是个在日本被传得邪乎其神的流派,芥川靖彦作为所谓的大师,此番前来,恐怕没那么简单。
骑行途中,钟大有兴致勃勃地跟我们介绍着老北京胡同的趣事:“你们看,这胡同里啊,藏着不少故事。就说这杨梅竹斜街吧,清末民初的时候,这儿可是书局、报社云集的地方,鲁迅、梁实秋这些大文人可没少在这儿溜达。那时候啊,这条街上可热闹了,书墨飘香,文人墨客们聚在一起谈诗论文,好不快活。”
“再往前骑一段,你们会看到一些四合院,别看它们现在普普通通的,说不定以前住的都是王公贵族呢。老北京的胡同,那是等级分明的,什么样的人住什么样的胡同,从这胡同的宽窄、房子的样式就能看出来。像那种宽敞大气,房子雕梁画栋的,住的肯定是非富即贵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