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都市重生 > 凡人码农加SAP加XR征服世界 > 第161章 征服全场:并购不是买利润,是买灵魂!

第161章 征服全场:并购不是买利润,是买灵魂!(1 / 2)

张伟第一次孕育出了真正意义属于自己的‘产品雏形’,兴奋劲过后,回归了理性。

发现其实还有很多事情要做,比如如何呈现这个产品,这个产品的客群是谁,用户是谁,具体到企业的哪个岗位,他们需要用什么样的功能?

等等依然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思考、完善。

创业、搞产品,真的是路漫漫而修远兮啊,肯定不是爽文里,那种今天一个想法,明天就大爆市场。

这点张伟是很理性的,本·霍洛维茨的那本《创业维艰》,张伟听了3遍了。

还有前段时间的陈哥,现在已经彻底沦为投资人的工具人了。

甚至连SAp孙副总,这种职业生涯,牛逼到爆炸的人,选择的是加入成熟的创业团队,而不是从‘0’开始!

就像当年莱特兄弟的飞机,和现在的飞机,完全是天差地别的。

不过,还好的是,张伟拥有元婴加持的六边形战力系统,这些事可以先交给大脑潜意识里的‘产品经理小精灵’先去思考着。

这也是最近张伟研究出来的大脑使用新技能;任何事,不管有多么复杂,只要被拆分成,大大小小的问题,存放在大脑里,然后就不管了。

只需要偶尔把这些具体的问题,调出来review一下,也就是调出来再问一遍自己,然后又放回大脑,也许某一次review的时候,有些问题就有答案了,但是同时也会产生新的问题。

反正就是不用专门去想答案,只给大脑提问题、打问号,让潜意识默默的自己去完成这些带问号的任务。

这也算,张伟给自己大脑,开发的另一个实际意义上的,多进程、多线程的用法了啊。

哈哈,码农,发现的大脑bug!

张伟自我闭环解释是,反正那些潜意识,一天到晚都在瞎想、瞎窜,还不如给他们一些具体的问题、方向好了!

彻彻底底让每条潜意识,也成为被自己驯化的,‘免费牛马’。

哈哈!码农的白嫖大脑之术!

.....

至于现在嘛,得进入地下搞“暗线”的工作了,嘿嘿!

武汉的夜晚,向来繁华中带点儿神秘。

月黑风高,别人在刷短视频,张伟盯着电脑屏幕,表情难得严肃起来,正在琢磨五大维度问题设计,头发都掉了一坨,怪不得码农都是秃顶!

张伟通过几天的爆肝,终于在刚刚设计出一份问卷,综合了自己苦心孤诣研究出的企业智能体性格特质理论,又从btI、大五人格、16pF三大心理学模型里偷师借招,组合成了一套看似简单却暗藏玄机的“夺命问卷”。

每个问题都要精准击中企业性格的隐秘角落,既不能太露骨,又要能通过细节看穿本质。

比如:

“公司决策时,更依赖外部专家咨询还是内部数据?“

“业务开展过程中,临时变更计划是否被严格限制?“

“内部数据系统建设是否被视为决策核心?“

张伟设计了整整五十道题,涵盖:信息处理偏好、决策模式、文化驱动、行动模式、创新与执行倾向五大领域。

张伟满意地揉了揉眼睛,发给了陈总。

“张伟,这题目怎么比公务员考试还另辟蹊径啊!”

陈总最后回了一个字:

“稳!“

问卷制作完毕,第一关通过。

接下来,是神秘的第二步。

问卷没有直接交给张伟来发放,而是由并购秘密小组的外部专员,分别送到了三家目标公司——A、b、c公司,以及收购方自己(代号S公司)。

所有资料,全部脱敏处理。

连问卷回收时,都统一编号,防止任何信息泄露。

张伟能拿到的,只有一堆冰冷的数据。

连公司名字都不知道。

代号:A、b、c、S。

这种感觉,就像戴着眼罩打靶,既刺激又变态。

几天后。

文件夹发来了。

张伟点开,四份数据表格静静躺在屏幕上。

每道题,1-5分打分,整整齐齐。

看着这一堆数字,别人可能一脸懵逼。

但张伟,眼睛里却像燃起了小火苗。

真正的推理游戏,现在开始。

张伟穿着皱巴巴的程序员格子衫,蹲在德勤项目组的小角落,开始了数据炼金术。

第一步:绘制性格雷达图。

张伟熟练地调出自己专门为‘企业性格’开发的Excel小工具,导入五十道题,然后自动归档进五大维度,每家公司的性格蜘蛛网图呼之欲出。

A公司:外向爆表,情感驱动,灵活如泥鳅,创新强,执行却像抽风一样忽高忽低。

b公司:内向沉稳,决策谨慎,文化理性,计划性极强,创新偏保守但执行力爆棚。

c公司:信息处理混乱,决策随性,文化自由,创新极高,执行力差强人意。

S公司(收购方):内向理性计划型,标准的大公司病,但执行到位,风险偏好低。

张伟眯起眼睛,嘴角露出一丝坏笑。

有戏了。

第二步:核心特质对比表。

他把每家公司的五大维度,与收购方的维度一一对比,计算匹配度。

A公司:激情四射,但管理松散,匹配度只有65%。

b公司:像极了收购方的亲兄弟,匹配度高达91%。

c公司:像野马一样疯跑,匹配度惨不忍睹,仅44%。

张伟在Excel旁边批注了一句:

“c公司请直接放生,谢谢。“

第三步:风险点预警分析。

张伟写下了分析总结:

A公司:文化冲突风险高,收购后容易高层流失,执行体系失控。

b公司:融合阻力小,短期内可快速接轨,文化与流程对接顺滑。

c公司:收了等于买雷,内部必炸,不建议。

特别备注:

“b公司为优选,风险最低。“

第四步:适配性综合评分表。

张伟打出一张超级直观的表格:

代号-信息处理偏好-决策模式-文化驱动-行动模式-创新与执行倾向-总体匹配度

A-3.2-3.5-2.8-3.0-4.5-65%

b-4.8-4.6-4.7-4.9-4.1-91%

c-2.5-2.2-2.0-2.3-2.8-44%

张伟瞥了一眼雷达图,手指在桌面上轻敲,仿佛弹钢琴般兴奋:

“A公司,数据里透着一股子不安分啊!外向灵活创新,可惜看得出流程控制弱,典型‘天才创业者型’。并购后,整合期内必然鸡飞狗跳,最怕这种天才型企业,才华盖世,执行无力!”

他又看向c公司的数据,哼笑一声:“c公司,执行能力爆棚,但内部管理乱如一锅粥,员工士气忽上忽下。这种企业,买来之后累死整合团队,累死管理层。”

最后,他目光落到b公司的图谱,眼神一亮:“嗯?这家公司,稳得像个军校出来的老兵,流程清晰,风险意识强烈,文化契合度高,简直为并购而生!”

张伟用荧光笔在b公司栏位上画了个大大的圈,嘴里轻声念道:“找到你了,最优解就是b公司!”

接着,他又飞快地整理了风险点预警分析,标注出每家企业可能出现的潜在整合难题。

A公司:文化冲突风险大,创新高但执行散。

b公司:管理风格严谨,需注意灵活性稍弱,但总体风险可控。

c公司:内控混乱,整合难度极大。

最终,他制作出适配性综合评分表:

公司综合适配分数(满分100)

A公司 72分(文化风险高)

b公司 93分(高匹配度)

c公司 55分(整合难度大)

看着这份完美无瑕的分析表,张伟满意地伸了个懒腰,笑了:“搞定,完美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