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3章 暗线重燃(1 / 2)

永嘉郡王府失窃案的卷宗,已盖上北镇抚司的朱红大印,归档入库。衙署内的喧嚣与紧张,如同退潮的海水,迅速消散在繁琐的日常公务之中。表面的秩序已然恢复,但在那平静的水面之下,一股更加隐秘、更加坚韧的暗流,正悄然重新汇聚、涌动。沈炼深知,真正的较量,才刚刚开始。

南城,暗巷深处,夜。

空气里弥漫着劣质烧酒、馊腐食物和某种难以名状的腥臊气味混合而成的、令人窒息的浊流。污水沿着坑洼不平的石板路肆意横流,反射着两侧破败屋檐下零星悬挂的、昏黄如豆的灯笼幽光。这里是京城光鲜表皮下的腐肉,是见不得光的交易与亡命之徒的温床。

赵小刀裹着一件油渍麻花、散发着浓重鱼腥味的旧棉袄,蹲在一个卖热气腾腾、但来源可疑的羊杂汤的摊子旁。他缩着脖子,双手拢在袖子里,眼睛半眯着,看似在打盹,实则如同潜伏在阴影中的夜枭,敏锐地捕捉着周遭每一丝异常的动静和对话。

他的几个最得力的手下,也已化整为零,如同水滴融入大海,消失在赌坊后院的喧嚣、鬼市入口的阴影、乃至一些连名字都没有的低级暗娼馆的帘幕后。沈炼的新指令清晰而坚决:追踪那特殊的黑衣料子,但方式必须彻底转变。

不能再碰“瑞福祥”皇商那条敏感且极易暴露的明线。赵小刀动用了父亲留下的、埋藏更深、更为隐秘,也更为危险的关系网——一些游走在律法边缘、甚至本身就是庞大走私链条一环的“影子掮客”。通过层层叠叠、绝不直接接触的中间人,他小心翼翼地放出风去:有来自江南的神秘豪商(身份经过多重伪装),不惜重金,寻求一种产自海外或采用特殊异域秘法织造的顶级黑色料子。要求极其苛刻:质地必须冰凉滑韧,触感独特,色泽需沉黯如夜,在微弱光线下近乎隐形。报酬丰厚到令人咋舌,但必须见到实物样本,或提供确凿无误的源头信息。

这是一步险棋。如此打探,极易惊动料子的真正拥有者或其虎视眈眈的对手。在一次极其隐秘的接头中,赵小刀压低声音,向沈炼表达了深切的忧虑:“大人,这般动作,动静太大,万一被成国公府的眼线嗅到味道……”

沈炼沉默片刻,昏暗中,他的眼神冷静得如同深潭寒水。他只回了三个字,字字千钧:

“慢。稳。隐。”

他进一步解释道:“这不是冲锋陷阵,追求速战速决。而是要像最耐心的蜘蛛,在黑暗中悄无声息地编织一张大网。不指望立刻网住大鱼,而是要布下无数眼线,让任何与这料子相关的风吹草动,都难以逃脱我们的感知。信息的点滴积累,远胜于一次冒险的突击。”

与此同时,另一条更需耐心的线索也悄然铺开:盯紧那些服务于顶级权贵府邸、却身处最底层的浆洗妇、缝补匠。这些人身份卑微,如同蝼蚁,却能接触到府邸主人最贴身的衣物,知晓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,是一座尚未被充分挖掘的信息富矿。赵小刀的人,开始有选择地、极其谨慎地接触其中一些看似老实巴交、却又对主家心存怨怼或生活困顿之人,以帮工介绍、远房亲戚求助等名义,旁敲侧击地打听,是否见过类似质地特殊、非同寻常的黑色衣物。

城南陋巷,苏芷晴工作间。

与外界的污浊喧嚣截然不同,这里静谧得只能听见自鸣钟规律的滴答声,以及苏芷晴调整高倍水晶显微镜时,金属部件发出的极其细微的“咔哒”声。空气中漂浮着淡淡的草药清香和旧纸张特有的气味。

那片至关重要的黑衣料碎片,被极其小心地绷在一个特制的紫檀木框架上,置于光线经过精心调配的显微镜下。苏芷晴的检验,已进入了一个更为精微、更需要超凡耐心和敏锐洞察力的阶段。她不再满足于宏观的织法和染料分析,而是将注意力投向那些可能承载着关键信息的、微不足道的“痕迹”。

她取来一柄用最上等白金打造、刃口薄如蝉翼的微型刮刀,屏住呼吸,以近乎绣花般的精准和轻柔,小心翼翼地从布料经纬交错的缝隙中,刮取那些肉眼几乎无法察觉的附着物——可能是使用者活动环境中带来的特殊尘土微粒,可能是汗液干涸后留下的微量盐碱结晶,甚至可能是极其细微的皮肤碎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