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站,是凌晨时分,漕运码头开始苏醒的时刻。
河面上薄雾弥漫,巨大的漕船如同沉睡的巨兽,静静停泊在岸边。码头工人们已经开始忙碌,号子声、铁链声、货物装卸的撞击声混杂在一起,预示着新一天的喧嚣即将开始。赵小刀混在等待上工的人群中,与一个相熟的、在码头上负责清点货物的老账房“偶遇”,两人蹲在一个货堆旁,借着点烟的机会低声交谈。
老账房消息灵通,但为人谨慎。他确认了之前小厮关于“北边手艺人”的说法,补充道:“那几个人确实古怪,不像是为财货而来,在码头只待了两三天,像是在等什么人,或者等什么东西。他们对船只本身没兴趣,反而对……仓库的锁具结构、码头的巡逻规律问东问西,虽然问得巧妙,但还是让人起疑。”老账房吐出一口烟圈,忧心忡忡地加了一句:“小刀啊,最近这码头,不太平。好像……还有别的人,也在暗地里打听类似的事儿,问得遮遮掩掩,但感觉……来者不善。”
还有别的人?也在打听?
赵小刀的眉头几不可察地皱了一下。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。这意味着,除了他们,至少还有一方势力,对类似的信息感兴趣。是敌是友?是觊觎赃物的黑吃黑,还是……其他更复杂的势力?
当晨曦彻底驱散河面的薄雾,将码头的喧嚣完全点燃时,赵小刀已经悄然离开。他回到那间废弃染坊的临时落脚点,窗外已是天光大亮。他顾不上休息,立刻将一夜之间从不同渠道获取的碎片化信息,铺陈在脑海中,开始进行交叉比对和逻辑梳理。
铁匠铺鲁一手:月前拒接特殊工具定制,反应异常,惊慌失措,工具箱隐秘。——指向工具的可能来源或知情者。
漕帮线索:月前,北边口音“手艺人”团伙出现,其中一人携带特殊丝光细索。——指向可能的工具使用者,时间点与鲁一手异常吻合。
暗娼馆线索:半月前,“鼓上蚤”传人或同门在京出现,身怀“如意扣”。——指向可能的工具使用者,技艺特征与案发现场“完美盗窃”高度契合,时间点与案发时间衔接紧密。
码头老账房预警:另有不明身份者也在暗中调查相关消息。——指向可能存在第三方势力,意图不明,增加变数和风险。
几条线索,如同几条原本互不相干的溪流,在赵小刀的脑海中交汇、碰撞、融合,逐渐勾勒出一幅越来越清晰的图景:
很可能,在案发前的一到半个月内,有一名或一伙来自北方的、技艺高超的江湖人物潜入京城。他们通过某种特殊渠道,获取或定制了一件极为特殊的工具。随后,他们利用这件工具,策划并实施了漱玉轩的“完美盗窃”。
而此刻,除了他们在追查,似乎还有另一双甚至几双眼睛,也在黑暗中注视着这一切。
赵小刀感到一股寒意顺着脊椎爬升。案情远比想象中复杂。这不再仅仅是一个高明的窃贼,其背后可能牵扯到隐秘的江湖势力、可能存在的内部接应、以及现在浮出水面的、目的不明的第三方。
他不敢怠慢,迅速将这一夜的收获、自己的分析判断、以及关于第三方势力的预警,用密写药水清晰地记录在一张特制的桑皮纸上。然后,他唤来一名绝对可靠的小乞丐,将纸条藏在其破旧的衣襟夹层中,低声吩咐了几句。小乞丐点点头,像一只灵活的野猫,瞬间消失在染坊外的街巷中。这封信,将以最快的速度,悄无声息地送到沈炼手中。
江湖风声,已起于青萍之末。
而这风声里,似乎还夹杂着别的、更加危险的杂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