檄文宣读完毕,广场上寂静了片刻,随即爆发出震天动地的欢呼:“驱除鞑虏!恢复中华!”“复国军万岁!” 百姓们挥舞着手里的农具、头巾,战兵们举起步枪,枪口朝天,喊声响彻云霄,连山上的飞鸟都被惊得四散飞起。
陈秀才放下竹简,看着台下欢呼的人群,眼眶湿润——他终于明白,真正的“大义”,从不是依附哪个朝廷,而是为百姓谋生计,为天下谋太平。这篇《复国讨虏檄》,比任何“正统”的号召,都更能凝聚人心。
“授旗!” 赵罗高声喊道。
两名近卫营士兵捧着一面崭新的旗帜走上高台——旗帜主体为红色,象征着汉家血脉;中央绣着一个金色的“汉”字,周围环绕着稻穗与齿轮,分别代表农与工;旗杆顶部,是一枚用青铜铸造的步枪模型,取代了传统的矛尖。
赵罗接过旗帜,亲手递给赵虎:“赵虎听令!任复国军大将军,执掌此旗,率部抗清,护我百姓,不得有负!”
赵虎单膝跪地,双手接过旗帜,声音铿锵有力:“末将赵虎,誓为复国军死战!驱除鞑虏,还我河山!若有二心,天诛地灭!”
他站起身,高举旗帜,朝着台下挥舞。红色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,像一团燃烧的火焰,点燃了所有人的热血。战兵们纷纷单膝跪地,齐声呐喊:“誓为复国军死战!驱除鞑虏,还我河山!”
广场上的百姓也跟着跪下,泪流满面地呼喊:“复国军万岁!赵府主万岁!” 这一刻,没有元从与新附之分,没有士农工商之别,所有人都只有一个身份——复国军的一员,都只有一个目标——驱除鞑虏,恢复中华。
赵远叔看着眼前的场景,浑浊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,他转头对周毅说:“小罗选的路,是对的。以前咱们守的是铁石山,现在咱们守的,是天下百姓的希望啊。”
周毅重重点头,看着高台上挥舞旗帜的赵虎,看着台下群情激昂的人群,心里充满了从未有过的坚定——他之前纠结于“联顺牵制”,却忘了最强大的力量,从来都在人心。有了这样的凝聚力,就算面对阿济格的两万精锐,复国军也有一战之力。
赵罗站在高台上,望着下方红色的旗帜、整齐的队列、欢呼的百姓,心里清楚,这个决定,是铁石山的历史性转折——从一个偏安一隅的山寨,变成了一支有纲领、有目标、有凝聚力的抗清力量。
虽然前路依旧凶险,阿济格的大军随时可能南下,复国军的兵力、地盘都远不如清军,但他们有了最宝贵的东西——人心,以及明确的方向。
风从山巅吹过,红色的复国军旗帜在阳光下格外鲜艳。赵罗轻声自语:“这条路,不好走,但只要我们一起走,就一定能走到底。”
广场上的欢呼还在继续,复国军的号角声,在铁石山的山谷里回荡,也朝着远方的乱世,发出了属于新生力量的呐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