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骥再也忍不住,咬了一大口!
“唔!太好吃了!”他发出满足的呻吟,眼睛瞬间亮了起来。番薯的口感软糯细腻,入口即化,那纯粹的、自然的甜味在舌尖蔓延开来,没有添加任何糖料,却甜得恰到好处,带着一丝炭火的焦香,比他在这个时代吃过的任何点心都来得实在和满足。
他狼吞虎咽,几口就干掉了一个大番薯,烫得直呼气,却舍不得停下。接着,他又拿起一个煮好的玉米,剥开外层的包衣,露出里面饱满的金黄色颗粒。他啃了一口,玉米粒q弹有嚼劲,带着谷物特有的清甜,汁水充足,又是另一种风味,让他回味无穷。
“这才是人间美味啊!”马骥拍着鼓鼓的肚子,心满意足地说道。他接连吃了两个番薯和一个玉米,直到吃得再也吃不下,才停下来,摸着圆滚滚的肚子,打了个饱嗝。
此刻,他心中突然涌起一股强烈的责任感。他知道,番薯和玉米的高产特性,对这个饱受饥荒困扰的时代意味着什么。如果能将这两种作物推广到全国,尤其是北方那些土地贫瘠、经常闹灾荒的地区,就能拯救无数饥民的生命,让他们不再忍饥挨饿。这或许是西方商人来华带来的、为数不多的、实实在在的好事之一。
第二天,马骥特意又买了些番薯和玉米,按照王大婶的建议,用炭火煨熟了番薯,蒸好了玉米,兴冲冲地带去给麦神父尝尝。
“麦神父,快尝尝!这是我们这边新出的‘海外仙粮’,好吃又顶饱!”他一见到麦神父,就迫不及待地将包裹递了过去,语气中充满了自豪。
麦神父看着这奇怪的食物,将信将疑地接过。他学着马骥的样子,剥开番薯皮,露出里面金黄软糯的薯瓤,小心翼翼地尝了一口。瞬间,他的眼睛亮了起来,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:“嗯!味道确实不错,很甜,口感也很好!”
他又拿起蒸好的玉米,啃了一口,细细品味着,连连点头:“这个玉米也很好吃,清甜可口,很有嚼劲。马先生,这是什么作物?我以前从未见过。”
“这叫番薯,番邦的番,甘甜软糯,饱腹感强!”马骥指着番薯介绍道,“那个叫玉米,因为它的颗粒像玉石一样,所以我给它起了这个名字!”他随口给玉米安了个通俗的名字,反正这个时代玉米的名称还不统一,有叫“玉蜀黍”“包谷”的,叫玉米也没什么不妥。
他趁机开始向麦神父普及这两种作物的好处:“这两种作物的好处可多了!它们不挑地,不管是贫瘠的山地还是旱地,都能种植;而且产量高,一亩地能收好几石,比稻米小麦高多了!最重要的是,它们适应性强,耐旱耐涝,就算遇到灾年,也能有收成,关键时刻能当饭吃,救人性命!”
麦神父虽然对农学不太了解,但也知道粮食的重要性。他看着手中香甜的番薯,若有所思地说道:“马先生,你说得有道理。如果这两种作物真的这么容易种植,产量又高,确实能帮助很多人解决温饱问题。”
“那是当然!”马骥连忙说道,“神父,你们传教的时候,可以顺便推广一下这个啊!这叫‘实物布施’,比单纯讲道更有说服力!老百姓吃了你们带来的番薯玉米,填饱了肚子,感受到了好处,再听你们讲天主的道理,说不定就更愿意信奉上帝了呢?”
麦神父被他这古怪的“传教策略”弄得哭笑不得,但仔细一想,觉得也并非没有道理。传教讲究的是深入人心,如果能先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,获得他们的信任和好感,再传播教义,确实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他点了点头:“马先生,你的想法很有趣,我会和其他修士们商量一下。如果可行,我们确实可以尝试推广这些作物。”
马骥见麦神父心动了,心里非常高兴。他真心希望这两种作物能早日在中国广泛传播,拯救更多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。
接下来的几天,马骥几乎天天都吃番薯和玉米,烤番薯、煮玉米、玉米粥、番薯泥……变着花样吃,直到吃得有些烧心才作罢。但他依然觉得,这两种作物的味道是无与伦比的,更重要的是,它们背后承载着拯救万民的希望。
他胸口的挂坠,在马骥品尝并推崇这些充满生命力的新作物时,似乎也感应到了其中蕴含的、能够滋养万民的蓬勃生机能量。那能量踏实而温热,充满了希望与活力,与之前吸收的文化能量截然不同。挂坠传来一阵阵平稳而有力的悸动,光芒温润内敛,仿佛在默默记录着这两种“救命粮”带来的希望之光。
马骥知道,他在澳门的日子或许不会太久,但他真心希望,自己的这次“吃货”尝试,能为这个时代带来一丝小小的改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