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骥总觉得茶坊里的消息不够“内部”,柳莺儿被他缠得没办法,只好说:“我带你去个地方,那里才是临安城消息最灵通的地方,比你在茶坊听的那些靠谱多了。”
第二天下午,柳莺儿带着马骥穿过几条热闹的街道,来到运河码头附近的一条巷子里。巷子口有座酒楼,挂着“杨柳风”的幌子,红底黑字,很是醒目。酒楼里人声鼎沸,老远就能听到猜拳行令的声音。
“这是我姑姑开的酒楼,大家都叫她柳鸨儿。”柳莺儿小声说,“你进去后少说话,多听,别乱问。”
“柳鸨儿?”马骥心里咯噔一下——这名字在现代可不是好词。可走进酒楼才发现,这里根本不是什么风月场所,而是个三教九流汇聚的地方。大堂里摆着十几张桌子,坐满了人:有穿着绸缎的商人,有扛着行李的水手,有穿着圆领袍的小吏,还有几个看起来像江湖艺人的人,正拿着快板说唱。
空气中混杂着酒香、菜香、鱼腥味和汗味,虽然有点乱,却透着一股鲜活的市井气。柳莺儿熟门熟路地穿过人群,走到柜台前。柜台后坐着个三十多岁的妇人,穿着绛紫色的绸缎褙子,头发梳成利落的发髻,插着根玉簪,虽然眼角有细纹,却风韵犹存,眼神里透着精明。
“莺儿来了?”妇人抬起头,笑容很爽朗,看到马骥,又问,“这位是?”
“姑姑,这是马骥马先生,在清乐茶坊说书。”柳莺儿介绍道。
妇人上下打量马骥,笑着说:“我是柳二娘,大家都叫我柳鸨儿,别多想,就是个戏称。来,楼上有雅间,我带你们上去。”
马骥这才松了口气,跟着柳鸨儿上了二楼。雅间用屏风隔开,不算封闭,能清楚听到大堂里的声音。柳鸨儿给他们点了两碟小菜——一盘茴香豆,一盘酱鸭,还有一壶米酒,然后说:“你们慢慢吃,我下去忙了,有什么事喊我。”
马骥刚端起酒杯,就听到隔壁桌的商人在聊天:“听说了吗?北边来的那批皮货,在镇江府被扣了,说是手续不全,我看是李员外搞的鬼,他也想做皮货生意,故意使绊子!”
“可不是嘛!今年的漕粮也不太平,沿途好几个闸口都加了税,运费涨了三成,这生意越来越难做了!”
马骥赶紧放下酒杯,竖起耳朵听——这些商业纠纷,正好可以写进“赘婿”的后续!苏文卿开了商铺后,遇到同行使绊子,用智慧化解危机,比如找到新的货源,或者联合其他商户一起对抗恶霸商人。
不远处,几个文人模样的人在聊朝堂的事:“官家最近龙体欠安,已经十天没上朝了,听说史相爷和枢密院的张大人,为了两淮的兵备吵了起来。”
“我还听说,宫里要选秀女了,不少官员都在给女儿准备,想送进宫里。”
马骥心里记下了——可以写个“王爷微服”的故事,王爷为了查选秀女里的猫腻,化名来到临安,遇到主角,一起揭露官员的阴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