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女生言情 > 山歌行之时空浪游记 > 第11章 佛道盛行:偶遇高僧or道长

第11章 佛道盛行:偶遇高僧or道长(2 / 2)

吃饱喝足,马骥沿着蜀冈继续往上走,想看看更多的风景。走了约莫半个时辰,前方出现一处道观,与大明寺的红墙黛瓦不同,这道观的墙壁是青灰色的,瓦是黑色的,门口没有石狮子,只有两棵高大的柏树,枝干虬劲,透着一股清幽宁静的气息。门楣上挂着“三清观”的匾额,字迹飘逸,像是用剑刻上去的。

“道教?正好看看佛道有什么不一样!”马骥好奇心起,推开虚掩的木门走了进去。

道观里很安静,没有寺庙的香烟缭绕,只有淡淡的草药香。院子里开辟了几畦药田,种着柴胡、当归、薄荷等草药,绿油油的叶子上还沾着水珠。几个道士穿着青色道袍,有的在药田边除草,有的在石桌上整理草药,还有一个年轻道士正在练剑,长剑划过空气,发出“嗖嗖”的轻响。

那道士约莫三十岁,面容俊朗,眼神锐利如鹰,腰间系着一块玉佩,随着剑法的起落轻轻晃动。他的剑法时而刚劲有力,如猛虎下山;时而轻柔飘逸,似流云拂水,每一个动作都与呼吸完美契合,看得马骥眼花缭乱。

“好剑法!”马骥忍不住拍手叫好。

道士闻声收剑,长剑“唰”地入鞘,转过身来,脸上带着淡淡的笑意:“施主过奖了,不过是闲来无事,练练剑法强身健体罢了。”

“道长,我叫马骥,从外地来扬州。”马骥自我介绍道,“我刚从大明寺过来,听高僧讲了佛法,觉得很有道理,没想到这里还有道观,就进来看看。道教是不是讲究炼丹修仙,长生不老啊?”

道士笑了笑,领着马骥走到石桌旁坐下,给了他一杯用草药泡的茶:“施主所言,乃世人对道教的误解。道教真正的核心是‘无为而治’‘顺应自然’,炼丹修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,且并非追求长生不老,而是通过炼丹领悟自然规律,修炼身心。” 他指了指院子里的药田,“你看这些草药,顺其自然生长,方能药效十足;若强行催长,反而会失去药性。这便是道教的‘天人合一’。”

马骥喝了口草药茶,味道微苦,却回甘悠长。他想起现代的“极简主义”,忍不住道:“道长,您说的‘无为而治’,是不是就是不刻意强求,顺应事物的本性?这跟我们那儿的‘极简主义’有点像,不追求过多的物质,专注于内心的快乐。”

道士眼睛一亮,显然对这个说法很感兴趣:“施主此言甚是!‘无为’并非什么都不做,而是‘不为无益之事’。就像这杯草药茶,只需取适量草药,用温水冲泡即可,无需添加糖蜜,否则反而破坏了药效。人亦如此,强求名禄,只会徒增烦恼;简单生活,顺应本心,方能获得真正的快乐。”

他起身从屋里拿出一个青铜炼丹炉,放在石桌上。炼丹炉造型古朴,上面刻着八卦图案,炉口冒着淡淡的青烟。道士指着炼丹炉道:“施主看这炼丹炉,炼丹讲究火候、药材配比,差一分一毫都不行,这便是‘顺应规律’。但炼丹更重‘炼心’,需心无杂念,专注于炉火的变化,方能与自然相通。若心浮气躁,即便药材再好,也炼不出好丹。”

马骥看着炼丹炉,脑子里突然蹦出“化学实验”的念头:“道长,这炼丹是不是跟我们那儿的‘化学实验’有点像?都是把不同的物质放在一起,通过加热等方式产生新的物质?”

道士愣了一下,随即哈哈大笑:“施主比喻新奇!确有几分相似,但炼丹更注重‘心’与‘物’的结合。化学实验追求的是物质的变化,而炼丹追求的是‘身心合一’——通过观察物质的变化,领悟自身的本性。” 他从药田摘了一株薄荷,递给马骥,“施主可闻闻这薄荷,感受一下自然的气息。”

马骥接过薄荷,放在鼻子下闻了闻,清凉的香气瞬间驱散了午后的困倦。他看着院子里的道士们:除草的道士动作轻柔,生怕伤到草药;整理草药的道士神情专注,将每一种草药分类摆放整齐;练剑的道士身姿矫健,与自然融为一体。这便是道教的“顺应自然”吧,不刻意,不强求,与万物和谐共处。

“道长,我听说道教还有‘风水’之说,是不是看房子、墓地的位置能影响人的运气?”马骥想起之前在货栈听老周说过,有人为了选一块“风水宝地”,花了大价钱请道士看地。

道士点点头,语气认真:“风水乃道教之术,讲究‘藏风聚气’,实则是对自然规律的总结。比如房子要选向阳、通风的地方,利于身体健康;墓地要选干燥、开阔的地方,防止棺木受潮。这些都是为了让人更好地适应自然,而非所谓的‘影响运气’。若一味迷信风水,不努力生活,再好的‘风水宝地’也无用。”

马骥恍然大悟,原来风水并非完全是迷信,而是古人对居住环境的经验总结。他想起大明寺的高僧说“做好当下之事”,与道长的“顺应自然”其实殊途同归——都是让人专注于眼前,不被虚妄的执念所困。

夕阳西下时,马骥告别了道士,离开三清观。他站在蜀冈之巅,望着远处的扬州城:运河如一条银色的丝带,缠绕着这座繁华的都市;画舫在水面上缓缓移动,丝竹之声隐约可闻;城墙下的市井灯火渐起,炊烟袅袅。佛道二教,一者讲究“慈悲为怀”“明心见性”,一者追求“顺应自然”“身心合一”,虽然教义不同,却都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,给人们带来心灵的慰藉。

他摸了摸胸口的挂坠,挂坠此刻传来两种截然不同却又和谐交融的温度——靠近大明寺时,是温暖平和的,像檀香的气息;靠近三清观时,是清凉宁静的,像草药的清香。两种温度交织在一起,形成一种独特的能量,让挂坠的光芒变得柔和而坚定。马骥知道,挂坠不仅吸收了佛道的智慧,更记录下了大唐的包容与多元——正是这种包容,让不同的文化在此共存,让盛世更加鲜活。

“原来大唐的繁华,不仅在于漕船的帆影、胡商的珠宝,更在于人心的丰盈与文化的包容。”马骥心里想,他转身往山下走,脚步轻快,心里对这个时代的热爱又多了几分。他不知道下一站会去哪里,但他知道,这段在扬州的经历,这段与佛道相遇的缘分,会像挂坠的光芒一样,永远照亮他的漂泊之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