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北,松花江畔
李杜将军率领的抗日义勇军正在密林中艰难转战。由于日军的封锁,他们缺衣少食,伤病员得不到及时救治。
“将军,又有一个村子被烧了。”侦察兵悲痛地报告,“日本人把老百姓都赶进了‘集团部落’,反抗的就地枪决。”
李杜一拳砸在树上:“这群畜生!”
“但是将军,老百姓还在暗中支持我们。”侦察兵从怀中取出一个布包,“这是老乡们省下的粮食,让我们一定要收下。”
看着那包杂合面,这个铁打的汉子流下了热泪。
上海,法租界
张宗兴决定采取行动。在杜月笙的协助下,他们开始组织“援东北义勇军募捐活动”。
令人意外的是,活动得到了上海各界的热烈响应。商人捐款,工人捐物,甚至连舞女都捐出了自己的首饰。
“这些都是同胞的血汗钱,”张宗兴对负责运送的阿明说,“一定要安全送到东北抗日联军手中。”
苏婉清主动请缨:“让我去吧。我懂日语,也懂医术,可以帮上忙。”
张宗兴犹豫不决。此去东北,路途遥远,危险重重。
“让我为故乡做点事吧。”苏婉清恳切地说,“而且,我也想回去看看...看看现在的东北变成了什么样子。”
最终,张宗兴同意了。在一个清晨,苏婉清带着筹集到的物资和药品,踏上了北上的征程。
长春,伪满洲国皇宫
溥仪越来越感到自己处境的尴尬。日本人表面上对他恭敬,实际上所有的决策都要经过关东军的批准。
一天,他偶然听到两个日本军官的对话:
“这个傀儡皇帝还挺配合的。”
“哼,要不是需要他这块招牌,早就...”
溥仪躲进寝宫,痛哭失声。他想起了张宗兴等人在上海的抗日行动,心中五味杂陈。
与此同时,在国际社会
伪满洲国并没有得到普遍承认。除了日本及其少数盟友外,大多数国家都拒绝承认这个傀儡政权。
在美国,国务卿史汀生发表了“不承认主义”声明,表示美国不承认任何违反《巴黎非战公约》的条约或协定。
在日内瓦,国际联盟派出了以李顿爵士为首的调查团,前往东北调查真相。
一个月后,上海
张宗兴收到了苏婉清的来信。信中说,她已安全抵达东北,将物资交给了抗日联军。她还写道:
“东北的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,但他们的抗日决心从未动摇。每当我看到那些在冰天雪地中坚持战斗的义勇军战士,就觉得自己在上海吃的苦根本不算什么...”
信的末尾,苏婉清写道:“等战争结束,我们一起去松花江看日出吧。”
张宗兴将信小心收好,心中涌起一股暖流。在这个黑暗的时代,爱情和希望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,指引着人们前行。
窗外,上海滩的夜晚依旧喧嚣。
但张宗兴知道,在这片繁华背后,是一场关乎民族存亡的殊死搏斗。
而他,将继续在这场搏斗中扮演自己的角色,直到最后的胜利。
新的斗争还在继续,而每个人的命运都与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紧密相连。
在这个关键的历史时刻,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