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是几个裹得极其臃肿的人影,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及腰深的积雪中艰难跋涉。他们手中拿着斧头、锯子之类的工具,行动缓慢而笨拙,目标明确地走向那些在冰雪中挺立的、早已碳化但躯干尚存的枯树。由于极寒和之前的摧残,这些枯树木质变得异常坚硬,砍伐起来极为费力。录像中,可以看到人影反复挥动工具,动作僵硬,偶尔会因为用力过猛或脚下打滑而险些摔倒。
他们费尽力气砍倒一棵不算粗壮的枯树,然后几个人合作,将其拖拽着,在雪地上留下深深的痕迹,缓慢地朝着村落的方向挪动。整个过程耗时漫长,效率低下,而且暴露在致命的严寒中,风险极高。
“他们在砍树。”陈星灼将这段录像放给周凛月看,“看来,附近的易燃物,比如家具之类的,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。开始向更远、更艰难的自然资源伸手了。”
这不仅印证了燃料的紧缺,也说明幸存的群体依然保持着一定的组织性,能够派出人手进行这种集体性的、危险的劳作。同时,也意味着堡垒周边区域的“安静”可能将被打破。虽然这些村民目前的活动范围还局限于山脚下平原和较低的山坡,但随着燃料需求的日益迫切,他们的搜寻范围必然会不断扩大。
山下幸存者为了生存而进行的艰难挣扎,像一面镜子,映照出外界环境的残酷,也反过来促使陈星灼和周凛月更加审视自身的准备。尽管她们短期内没有丝毫离开堡垒的打算,但“有备无患”是刻在她们骨子里的信条。
陈星灼决定,利用这段相对平静的时间,再次深入梳理一遍空间内的物资,特别是针对极寒环境的装备和医疗保障。
她将空间内所有与御寒、生存、医疗相关的物品,分门别类地在她面前“展示”出来。这并非清点数量——那早已完成——而是为了加深记忆,确保在需要时,能够像本能一样,瞬间想到并准确取出所需之物。
于是,在堡垒宽敞的储物间里,出现了一场奇特的“物资检阅”。
首先是防护装备区:
顶级极地防寒服:多种型号,从轻便高效的羽绒内胆到带有主动加热功能的重型探险服,颜色多为低可视度的灰、黑、白。
防风防水外层:GoRE-tEx面料的多功能冲锋衣裤,接缝处全部压胶处理,能抵御暴风雪。
保暖中层:抓绒衣、羊毛衫、羽绒马甲,提供静态保暖。
基础层:美利奴羊毛或功能性化纤材质的保暖内衣,排汗透气。
配件:加厚羊毛袜、雪地靴(内部带保暖层)、多功能头巾、加厚手套(分指和并指都有)、护目镜(防雪盲、防强风)、各种厚度的帽子。
陈星灼仔细观察每一件物品的细节,用手感受其材质和厚度,在脑海中构建出不同寒冷等级下的着装组合方案。
接着是生存工具区:
取暖设备:除了大型燃油取暖器(噪音大,基本不考虑),更多的是各种小巧高效的怀炉、充电式电热袜\/手套、以及大量的化学暖宝宝。
照明与导航:强光手电(耐低温电池)、头灯、GpS备用设备、指南针(应对可能的磁暴干扰)。
工具:冰镐、雪铲、防风打火机、耐低温的多功能工具钳。
shelter:轻便但保暖性能极强的四季帐、应急保温毯。
陈星灼拿起每样工具,模拟使用动作,检查其完好性,思考其在各种意外场景下的应用可能。
然后是药品与医疗区:
这是重点。陈星灼和周凛月将所有药品按功能重新整理。
冻伤防治:大量的冻伤膏、促进血液循环的药物、消毒药剂、无菌敷料、保温绷带。
失温应对:应急保温袋、高热量能量胶、热饮冲剂。
呼吸道疾病:针对极寒容易引发的感冒、肺炎等疾病的各类抗生素、消炎药、止咳化痰药。
外伤处理:缝合包、止血带、夹板、止痛药、麻醉剂(局部)。
其他:维生素补充剂(尤其维生素d,应对长期缺乏日照)、安眠药(应对极端环境下的精神压力)、以及一些应对常见慢性病的药物。
陈星灼虽然不是医生,但凭借着前世积累的粗浅急救知识和这一世系统的学习,她仔细核对着每一种药品的用途、用量和有效期,在脑中模拟着可能需要的处置流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