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3章 儒门分歧(1 / 2)

“不可!”

一声反对刚落,人群里又站出个人。是来自曲阜曾子一脉的孟明,穿件洗得发白的儒衫,袖口磨出了毛边。

手里攥着卷《大学》竹简,上面密密麻麻写满批注,指腹按在“格物致知”四个字上,指节泛白。

“安国君此法,看似兼容,实则离经叛道!”孟明往前迈了半步,声音比孔逊更急,唾沫星子溅到竹简上,他慌忙用袖子擦了擦,“您用律法管工坊,用‘利’诱工匠,这是法家的路数,哪有半点儒家‘礼治’的影子?”

他扫过在场的孔家人,语气带着不屑:“孔家在曲阜说得上话,却做不得整个儒家的主!颜回一脉在邹城,子夏一脉在魏国,哪一脉会认您这样掺了法家的‘儒’?”

这话一出,又有几个外地来的儒者附和。有个戴高冠的中年儒士,是子夏一脉的弟子,手里捏着块玉珏,声音冷冷的。

“学宫是传儒道的地方,让工匠来讲‘奇技淫巧’,岂不是本末倒置?儒家的根基,是‘仁义礼智信’,不是打铁磨木的手艺!”

季良站在一旁,悄悄攥紧了剑柄。甲片摩擦的细微声响里,他看着曹复——对方脸上没什么波澜,指尖却在无意识摩挲掌心的老茧,那是筑城时磨出来的硬皮,此刻泛着淡红色。

曹复倒没急着反驳,先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。掌心的老茧蹭过衣摆,蹭掉点之前沾的石灰末。

他抬头时,目光先落在院角的流民孩子身上——那孩子还在玩泥巴,偶尔抬头往这边望,眼里满是好奇。

“孟先生说‘礼治’,可孔子先生也说‘政宽则民慢,慢则纠之以猛’。”曹复的声音不高,却压过了场中的议论,“工坊用律法,是怕工匠争抢工具伤了和气;用‘利’诱,是让他们能养活家人。这不是法家,是‘仁’的实在做法——连肚子都填不饱,怎么谈‘礼’?”

他指了指远处的工坊方向,那里传来隐约的打铁声,“叮叮当”的脆响混着风飘过来:“工匠教算术、度量,是让学生知道‘物有本末’,知道一碗饭、一把剑是怎么来的。这不是‘奇技淫巧’,是‘格物’的真学问,怎么就本末倒置了?”

孟明张了张嘴,想再说什么,却被曹复的话堵得噎了一下。他攥着《大学》的手更紧了,竹简边缘硌得掌心发疼,却想不出反驳的话。

孔谦站在一旁,轻轻叹了口气。拐杖戳在地上,发出“笃笃”的声,溅起几点尘土:“孟先生说得对,我们曲阜孔家,终究只是儒家一脉,做不得整个儒家的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