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4章 宋营近尼山(1 / 2)

尼山关的夯土声刚歇了半刻,急喊声就从山下传来:“安国君!石灰不够了!”

曹复扔下木杵,掌心被磨得发红,快步走到窑场——三座石灰窑只燃着一座,窑口飘出的青烟稀稀拉拉,几个工匠正围着冷却的石灰堆发愁,手里的木锨戳着结块的石灰,碎渣簌簌往下掉。

“怎么回事?”曹复蹲下身,捏起一块石灰,指尖沾着细灰,凉丝丝的,“之前储备的石灰呢?”

“用得太快了!”老工匠抹了把脸,灰迹在脸上画成花,“士兵们夯土密实,石灰混泥土用得比预估多三成,新烧的石灰还没出窑,窑温总上不去。”

季良也跟过来,看着空荡荡的石灰堆,眉头拧成疙瘩:“没有石灰,城墙夯不结实,宋人一来,一撞就破!”

他的声音里带着急,手不自觉地按在剑柄上,甲片摩擦发出细碎的声响。

曹复没说话,盯着石灰窑的火口看——火焰忽明忽暗,柴火堆得太密,通风不畅。他想起现代烧石灰的方法,心里嘀咕:这古代烧石灰真是凭经验,不知道控通风、调柴灰比例,效率低得离谱。

“把窑口的柴火扒开一半,加些干燥的草木灰。”曹复站起身,踢了踢窑边的碎石,“草木灰透气,能提窑温,再在窑壁凿三个通风孔,火能烧得更旺。”

他捡起块尖石,在窑壁上画了三个圈,“就按这个位置凿,别太深,免得窑壁塌了。”

工匠们半信半疑地动手,铁凿敲击窑壁的声音叮叮当当响。曹复蹲在一旁,看着他们凿孔,指尖无意识地搓着地上的草木灰——现代石灰窑的通风设计虽复杂,核心却是让火焰充分燃烧,这点道理古今通用。

间歇的等待里,萧山提着水囊走来,递到曹复面前:“先喝点水,刚探哨来报,沂水对岸的宋营,最近夜里总有人影晃动,像是在清点兵马。”

曹复灌了两口凉水,喉咙里的干涩稍缓,心里却更沉了——宋国人动作这么快,怕是等不及半月,说不定会提前动手。

“让探哨再探,务必查清楚宋营的兵力和动向。”他擦了擦嘴角的水渍,“另外,让季将军把滚石槽先搭起来,就算城墙没完工,也能先挡一阵。”

日头偏西时,新凿的通风孔起了作用,石灰窑的青烟变得浓密,火光照得窑口通红。工匠们打开窑门,白花花的石灰顺着窑壁滑落,带着灼热的气息,烫得人不敢靠近。

“成了!安国君,这石灰烧得比之前白多了!”老工匠惊喜地喊,伸手想碰,又赶紧缩了回去,指尖被热气烫得发红。

曹复捏起一把新石灰,细腻得像面粉,比之前的杂质少了很多。他松了口气,后背的汗湿凉得贴在身上——还好改良成功,不然真要卡在这里。

刚要转身回城墙,山下又传来急促的脚步声,探哨浑身是汗,衣服被树枝刮破好几处,脸上带着惊慌:“安国君!宋营动了!有一支骑兵往尼山关方向来了,大概五百人,离这儿只剩二十里!”

这话像一块巨石砸在人群里,士兵们手里的工具都停了,眼神里带着慌,有人下意识地摸向兵器。季良脸色一变,立刻喊道:“所有人戒备!守住关口!”

“慌什么!”曹复的声音不高,却压过了人群的骚动,他抬手按住季良的肩膀,“五百骑兵是来探路的,不是来攻城的,我们继续筑城,只派一百人去关口警戒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