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章 流水线初现(1 / 2)

“霹雳铳”的试射成功(尽管过程有些狼狈)极大地鼓舞了士气,但也暴露了核心问题——产能和标准化。

徐福带着他的“爆破组”可以小打小闹地优化火药,我也可以带着几个老师傅手工打磨出一两根能用的铳管,但这远远不够。政哥要的,显然不是几十上百件精品,而是能够装备军队的、成千上万的制式武器。

靠现在这种一个老师傅带几个学徒,从头到尾包办一件产品的“作坊式”生产,效率太低,质量也参差不齐。一根铳管,张三做的和李四做的,内径可能差出毫厘,到时候装药量和弹丸都得跟着变,后勤能骂娘骂到天上去。

必须改革!把流水线生产的概念搬过来!

说干就干。我召集了所有工匠,在新工坊最大的一个棚屋里,指着地上摆放的几根成品和半成品“霹雳铳”,开始了我的“工业化”宣讲。

“诸位!看见这些家伙了吗?”我拿起一根铳管,“好东西!威力大家也见识了!但你们有没有发现,每根铳管,粗细、长短、厚薄,都有细微差别?”

工匠们互相看了看,点了点头。这很正常啊,手工打造,怎么可能完全一样?

“这很正常?”我看出他们的想法,提高了音量,“这不正常!对咱们工匠来说,差之毫厘,可能只是不好看。可对用这玩意儿的军士来说,差之毫厘,可能就是炸膛送命!就是贻误战机!”

提到炸膛和送命,工匠们的脸色严肃了起来。

“所以,从今天起,咱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,各干各的,一件东西从头做到尾了!”我走到旁边一块立起来的大木板前,上面已经用木炭画好了“霹雳铳”的分解图和各部分尺寸标准。

“咱们要像搭房子一样,分工合作!”我指着图纸,“我把这‘霹雳铳’,拆成了几个部分:铳管、药室、火门、枪托、击发装置…还有配套的弹丸、定量药包。”

“从现在起,所有人,分组!”我大声宣布,“王铁头!你带你的徒弟,还有这几个力气大的,专门负责锻打铳管毛坯!就用我新设计的那套模具和夹具,严格按照这个尺寸标准来!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!”

王铁头是个沉默寡言的老铁匠,手艺扎实,闻言重重地点了点头:“明白了,徐老大!保证一分不差!”

“张巧手!”我看向木工组的头儿,“你带你的木工班子,专门制作枪托和后面的击发机构!榫卯结构、尺寸,都按图上来!要又结实又合手!”

“放心吧徐老大!保证做得漂漂亮亮!”张巧手拍着胸脯。

“李细发!”我点名一个以细心着称的年轻工匠,“你带几个人,成立‘精加工组’!专门负责把王铁头他们打出来的铳管毛坯,进行内膛打磨、外壁修整、安装药室和火门!要求内壁光滑如镜,尺寸精准!”

“是!徐老大!”李细发激动地脸都红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