食府三周年庆典的筹备紧锣密鼓,将军府的书房却每日透着沉静的灯火。许明伏案苦读的身影,成了深夜最动人的景致。张衍之处理完军务,从不会径直歇息,总会端着一盏温热的灵泉茶走进书房,或陪他研读经史,或与他探讨治国之道。
这日深夜,张衍之指着《资治通鉴》中“贞观之治”的篇章,沉声问道:“明儿,你可知贞观年间为何能吏治清明、百姓安居?”
许明放下手中的毛笔,沉思片刻后从容应答:“爹,儿以为,其一在于君主虚怀纳谏,知人善任,如太宗重用魏征、房玄龄等贤臣;其二在于轻徭薄赋,与民休息,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,发展生产;其三在于严明法度,赏罚分明,使官吏不敢贪腐,百姓安居乐业。”
他顿了顿,进一步补充道:“更重要的是,太宗以史为鉴,深知‘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’的道理,始终将百姓的福祉放在首位。这才是贞观之治得以实现的根本。”
张衍之眼中闪过一丝惊艳,他没想到许明不仅能准确概括历史要点,还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,甚至点出了“以民为本”的核心。他赞许地点头:“说得好!治国有常,而利民为本。你能看透这一点,说明已领会到治国的精髓。”
随后,张衍之又结合当前朝堂局势,提出诸多实际问题,如边境防御、粮食储备、流民安置等。许明虽年少,却总能沉着应对,提出的解决方案既符合国情,又兼顾民生,条理清晰,逻辑缜密,远超同龄人的见识。张衍之心中暗叹,这孩子天生便有治国之才,加以雕琢,将来必成大器。
几日后,太子举办文会,邀请国子监的优秀学子共同探讨时政。许明作为国子监的佼佼者,自然也在受邀之列。张衍之特意叮嘱他:“此次文会,既是展现才学的机会,也是向太子学习的契机。切记,言多必失,需谨言慎行,既要表达自己的观点,也要懂得尊重他人。”
许明牢记父亲的教诲,在文会上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。当太子提出“如何解决当前流民安置难题”时,在场的学子们纷纷各抒己见,有人主张强令遣返,有人建议就地安置,却都未能兼顾朝廷负担与流民生计。
轮到许明发言时,他起身躬身,从容说道:“太子殿下,臣以为,流民安置需‘疏堵结合,标本兼治’。”
此言一出,全场皆静。太子眼中闪过一丝兴趣,示意他继续说下去。
许明侃侃而谈:“所谓‘堵’,是加强边境管控与灾情预警,减少流民产生;所谓‘疏’,是在流民聚集之地设立安置点,提供基本的衣食保障。更重要的是,需因地制宜,引导流民开垦荒地,发展农桑,朝廷可提供种子、农具等支持,待收成稳定后,再逐步收取赋税。同时,选拔有才能的流民参与地方治理,既能增强他们的归属感,也能为朝廷输送可用之才。”
他进一步补充道:“如此一来,既能解决流民的生计问题,又能增加国家的耕地面积与税收,还能避免因流民聚集引发的社会动荡,可谓一举多得。”
许明的话音刚落,全场便响起了阵阵掌声。太子更是眼前一亮,对许明的见解赞不绝口:“许明所言,句句切中要害,既有长远规划,又有可行之法,实乃难得的人才!”
文会结束后,太子特意留下许明,与他深入探讨治国之道。从边境防御到农业发展,从吏治整顿到文化教育,许明都能提出独到而深刻的见解,让太子愈发赏识。太子感慨道:“许明,你虽年少,却有如此卓越的治国才能,远超本宫的预期。若能常伴本宫左右,共同学习探讨,想必对双方都大有裨益。”
几日后,一道圣旨传遍京城:皇帝感念许明才学出众,见识不凡,特册封其为太子伴读,每日伴太子读书学习,参与朝政讨论。
消息传回将军府时,全家上下都欣喜若狂。余晚星激动得热泪盈眶,紧紧抱住许明:“明儿,你真是太棒了!没辜负我和你爹的期望!”
孩子们也纷纷围过来,向许明表示祝贺。许亮拍着他的肩膀,兴奋地说:“大哥,你真厉害!以后就是太子伴读了,我真为你骄傲!”
张衍之看着许明,眼中满是欣慰与骄傲。他走上前,拍了拍许明的肩膀:“明儿,这是你凭借自己的努力换来的荣誉。成为太子伴读,既是荣耀,也是责任。往后,你需更加刻苦学习,谨言慎行,不仅要辅助太子,更要坚守初心,为百姓谋福祉,为国家尽忠效力。”
许明郑重地点头,眼神坚定:“爹,娘,我知道了。我定会不负陛下与太子的信任,不负你们的期望,努力成为一个有用之人,为国家和百姓贡献自己的力量。”
成为太子伴读后,许明每日入宫伴太子读书,学习更加刻苦。他不仅在学业上帮助太子,还时常为太子出谋划策,提出诸多有益的建议,深得太子的信任与倚重。朝堂上下,也对许明赞誉有加,都认为他是未来的栋梁之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