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女生言情 > 魏砥 > 第579章 家国千里

第579章 家国千里(1 / 2)

---

荆西的夏日,山林葱郁,生机勃勃。经过近一年的全力深耕,蛮夷校尉府体系运转良好,屯田初见成效,“荆山营”与“荆西山地营”兵强马壮,整个荆西呈现出一种外松内紧、根基渐固的态势。

就在陈砥以为可以稍微喘息之际,一封印有吴公府特殊标记的密信,由建业来的特使亲手送到了夷陵都督府。

陈砥验看火漆无误后,拆信阅览。信是父亲陈暮亲笔所书,语气虽平澹,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意味。信中首先肯定了陈砥在荆西的卓着政绩,“抚蛮安边,屯田练兵,根基渐固,朕心甚慰”。随后话锋一转,言及“天下局势诡谲,司马懿动向不明,江淮压力未减,需当面详议西线战略”,命陈砥“妥善安排荆西事务,择日返建业述职”。

末尾,还有一句看似随意的补充:“汝母念汝甚切,磐儿亦常问兄长安否,若得暇,可归家一叙。”

看到最后一句,陈砥握着信纸的手微微一顿,坚毅的眼神中难得地流露出一丝复杂的情感。离家数载,跟随赵叔征战四方,从一介少年郎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边镇都督,期间经历了太多血火厮杀与权谋博弈。母亲慈爱的面容,弟弟稚嫩的声音,在建业家中的温馨时光,都已成为记忆中有些遥远的画面。

他深吸一口气,将翻涌的情绪压下。父亲召见,既有公事,亦含家念。于公,他需要向父亲和中枢详细汇报荆西情况,参与对未来战略的规划;于私,他也确实该回去看看母亲和年幼的弟弟了。

“主公,吴公召见?”一旁的苏飞见陈砥神色,试探问道。

陈砥将信递给他和苏飞、马谡传阅,沉声道:“父公命我回建业述职。荆西事务,需做安排。”

苏飞立刻道:“末将愿随主公一同返京!”

陈砥摇了摇头:“不可。荆西初定,边境仍需大将坐镇。苏飞,你与张南将军留守夷陵,主持军务,严密监视巴东及北部动向,不可懈怠。”

“诺!”苏飞虽有些遗憾,但也知责任重大,凛然领命。

陈砥又看向马谡:“幼常,政务方面,由你全权负责。蛮夷校尉府、屯田、教化、官市诸事,皆按既定方略推进。若有急务,可急报建业,亦可与苏飞商议决断。”

马谡躬身应道:“都督放心,属下必竭尽全力,稳定荆西。”

安排好军政要务后,陈砥又细细叮嘱了边境防务、与巴东罗宪的沟通、以及对那神秘古道的持续监控等具体事项。三日后,一切安排妥当,陈砥仅带着一队五十人的精锐亲卫,乘坐快船,顺江东下,前往建业。

建业,吴公府。

书房内,陈暮屏退了左右,只留下庞统、徐庶两位心腹重臣。陈砥风尘仆仆,入内恭敬行礼:“臣,荆西都督陈砥,拜见吴公!”

陈暮看着眼前英姿勃发、眉宇间已褪尽青涩、满是沉稳坚毅之色的长子,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欣慰与感慨。他虚扶一下,语气平和:“一路辛苦,坐下说话。”

“谢父公。”陈砥在下首坐下,姿态恭谨。

没有过多的寒暄,陈暮直接切入正题:“荆西之事,文书往来终是隔了一层。今日召你回来,是要亲耳听听,荆西现状如何?未来又有何打算?”

陈砥早有准备,从容不迫地将荆西的军政情况、蛮族归附的进程、屯田教化的成果、以及面临的潜在威胁(如司马懿、古道之谜)等,条理清晰、数据详实地一一禀报。他不仅陈述成绩,也客观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,如蛮族内部仍有少数顽固势力的潜在风险,以及维持“荆西山地营”和边境防务所带来的财政压力。

庞统和徐庶不时插话询问细节,陈砥均对答如流,显示出对荆西事务的了然于胸和深入的思考。

听完陈砥的汇报,陈暮微微颔首,看向庞统和徐庶:“士元、元直,以为如何?”

庞统捻须笑道:“叔至治理荆西,刚柔并济,深得‘固本培元’之要。假以时日,荆西必成我江东稳固之西疆,进可图谋巴蜀,退可屏护荆襄。此子可堪大任!”

徐庶也点头赞同:“叔至不仅善于征战,更长于抚民理政,实乃难得的全能之才。尤其是处理蛮族事务,设立校尉府,推行教化,眼光长远,非寻常武将可比。”

得到两位顶级谋士的肯定,陈暮眼中赞许之意更浓。他沉吟片刻,问道:“对于未来,你有何想法?是继续稳守荆西,还是……可有更进一步之念?”

这个问题颇为敏感,涉及未来对蜀汉的战略取向。陈砥谨慎答道:“回父公,儿臣以为,当前蜀汉经李严之乱,元气大伤,诸葛亮虽能力挽狂澜,然其病体缠身,国力恢复非一朝一夕之功。此时我江东宜采取守势,巩固荆西,加强与蜀汉盟好,使其能为我看守西大门,共同抵御北方强魏。贸然进取,恐逼其倒向魏国,或引发不必要的冲突,反为不美。”

他顿了顿,继续道:“而当务之急,仍是北方的司马懿。其人心机深沉,布局深远,幽州‘鹰巢’未除,南北古道之谜未解,始终是心腹大患。儿臣建议,未来数年,我江东战略重心,仍应放在北防司马懿与内部积蓄力量上。待国力强盛,时机成熟,再图后计。”

这番分析,深合陈暮、庞统等人之意。陈暮满意地点了点头:“你能有如此见识,不骄不躁,甚好。荆西之事,便依你之策,继续深耕。所需钱粮人员,朝廷会尽力支持。”

他又与陈砥详细讨论了江淮战况、北疆局势以及那神秘古道的可能动向,直至夜幕降临,方才结束这场重要的问对。

离开吴公府,陈砥并未回都督府安排的馆驿,而是径直回到了位于建业城内、那座他自幼长大的府邸。

府门前的家丁见到陈砥,先是愣住,随即狂喜,一边高声喊着“大公子回来了!”,一边慌忙打开中门。陈砥踏入熟悉的庭院,看着一草一木,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。

得到消息的崔氏,在侍女的搀扶下,急匆匆从内堂迎了出来。数年不见,母亲崔婉依旧保持着世家贵女的雍容气度,只是眼角添了几许细纹,望向陈砥的目光中,充满了毫不掩饰的关切与思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