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--
建业的冬日,虽无北地酷寒,但湿冷的江风依旧刺骨。然而,吴公宫内却因一场前所未有的举措而显得热气腾腾。
崇文馆的设立与招贤令的颁布,在江东士林引起了巨大反响。来自吴郡、会稽、丹阳乃至江北流亡而来的文士、学子,怀揣着各式各样的心思与才学,汇聚于建业。他们或欲一展抱负,或为觅得晋身之阶,或单纯为这乱世中一方相对安稳的净土。
陈暮在庞统、徐庶的建议下,并未急于进行传统的察举征辟,而是别出心裁地宣布,将首次尝试以“试策”与“实务”相结合的方式,公开遴选人才,充实各级官府,尤其是新收复的荆北、荆西及江淮地区。
此举无疑触动了许多依靠门第、乡评举荐的固有利益阶层。一些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员,私下里议论纷纷,认为此乃“败坏选官祖制”,“重用浮华之辈”。
这一日朝会,便有老臣出列谏言:“主公,取士之道,贵在德行之察,乡党之评。今若单以策论、实务取人,恐有才无德之徒滥竽充数,或使寒门竖子骤登高位,有失朝廷体统,亦难服众望啊!”
陈暮端坐其上,面色平静,看向一旁的张纮:“子纲公,你意下如何?”
张纮虽出身官宦世家,但思想较为开明,且深知江东欲与北地争雄,必须不拘一格用人才。他捋须沉吟道:“老臣以为,察举之制,固有可取之处,然其弊在日久生弊,易为门阀所垄断,阻塞贤路。今主公兼采试策与实务,既可考校其才学见识,亦可观其处理政事之能,或可补察举之不足,广开进贤之门。至于德行,非一日可察,可在任用之后,观其行,察其言,再行定夺。”
庞统也接口道:“张公所言甚是。如今北地司马懿虽暂敛锋芒,然其势未衰。我江东欲与之抗衡,乃至日后克复中原,非有大量实干之才不可。若拘泥于旧制,恐难觅非常之人,行非常之事。且此次遴选,并非完全取代察举,乃是并行不悖,择优而用。”
陈暮点头,决然道:“二位爱卿之言,正合孤意。取士之道,当因时制宜。昔汉武帝亦曾诏举贤良方正,直言极谏。今我江东初创基业,正需各方才俊效力之时,岂可因循守旧,自缚手脚?此事已定,不必再议!着令有司,妥善安排试策事宜,务求公平公正。凡有才学实绩者,无论出身,孤必量才录用!”
吴公一锤定音,反对的声音暂时被压了下去。但陈暮和庞统等都清楚,改革选官制度,触动的是根深蒂固的世家利益,未来的阻力绝不会小。这只是第一步。
成都,丞相府的书房内,炭火盆烧得正旺,驱散着蜀中的湿寒。
诸葛亮正在审阅一份来自李严的密报。内容是关于对南中地区几个不安分的大姓豪帅的监控情况,以及马良在越嶲郡推行“攻心”策略的初步成效。
“正方(李严字)做事,愈发周密了。”诸葛亮将密报递给一旁的蒋琬,“看来,将南中事务部分交由他负责,是正确的。”
蒋琬浏览后,点头道:“李中都护确有能力,只是……其性矜高,近来与军中一些将领,如陈式、吴班等,往来似乎过于密切了些。”
诸葛亮眼眸低垂,羽扇轻摇,并未直接回应蒋琬的隐忧,而是转而问道:“公琰(蒋琬字),你以为季常(马良字)在南中,所行‘攻心’之策如何?”
蒋琬略一思索,答道:“马参军才思敏捷,其所提‘以夷制夷’,拉拢分化,抚慰为主之策,确比一味征剿更能节省国力,稳固长远。只是……其人性好言兵,恐有时过于理想,需有沉稳之将在旁辅左,方保无虞。”
“嗯。”诸葛亮微微颔首,“已命王平将军率无当飞军驻守牂牁,以为呼应。季常需经实务磨砺,方能成大器。”
他话题再次一转,回到李严身上:“正方之才,用于内务肃清、边患防御,足堪大任。至于其他……亮,自有分寸。”
蒋琬心中明了,丞相这是在平衡。重用李严的实干之才,但又以其性格缺陷和可能形成的派系,来制衡其他势力,尤其是那些益州本土的元从宿将。而培养马谡,或许也是为了在未来形成新的平衡点。帝王心术,丞相运用得炉火纯青。
“江北曹魏,近来可有异动?”诸葛亮问道。
“据探马回报,司马懿依旧称病,张合在宛城按兵不动,曹休在淮南亦坚守营垒。倒是……江东那边,似乎在大张旗鼓地改革选官制度,引得士子云集建业。”
诸葛亮闻言,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神色:“陈明远……魄力不小。此举若能成功,江东人才根基将愈发雄厚。我季汉……亦当有所应对。”他沉思片刻,“传令,于成都、江州增设官学,扩大招收寒门子弟,由朝廷供给部分廪食。命谯周等大儒,主持经义讲解。”
他不能像陈暮那样大刀阔斧地改革选官制度,季汉的内部情况更为复杂,但他可以在培养人才上下功夫,为未来积蓄力量。
夷陵的冬日,政事并未因严寒而停歇,反而因年关将至,各种琐碎事务纷至沓来。
陈砥坐在都督府的公桉后,面前堆满了需要批阅的文书:新垦荒地的地契确认、流民安置点的过冬物资分配、与蛮族部落约定的盐铁交易数量、各营军饷冬衣的发放记录、乃至城中坊市纠纷的调解卷宗……
他揉了揉有些发胀的眉心,深感治理一方之不易。军事防务尚有苏飞、樊友等将领分担,但这些民政琐事,却需要他一一过目,做出决断。
“都督,秭归县报,有流民与当地百姓因引水灌溉发生械斗,伤数人,县尉已弹压,请示如何处置?”郡丞捧着又一份文书进来。
陈砥接过细看,眉头微蹙。水利是农耕命脉,此事处理不当,极易引发更大矛盾。
“责成秭归县令,亲自勘察水源,主持公道,划定用水次序。参与械斗者,无论缘由,皆按律惩处,以儆效尤。同时,由郡府拨付部分资金,助其修缮沟渠,扩大水源。”他迅速做出批示,“告诉县令,为政一方,当以安抚为先,化解矛盾为本,而非一味弹压。”
“是,都督。”郡丞记录后退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