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女生言情 > 魏砥 > 第533章 荆北定鼎

第533章 荆北定鼎(1 / 2)

---

汉水北岸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,南岸的樊城,已彻底成为了一座孤岛。

吕常站在樊城城头,望着对岸襄阳城头猎猎飘扬的吴旗,以及江面上游弋自如的吴军战舰,再回想昨日北岸那场惊天动地的大战和魏军溃败时卷起的遮天尘烟,他紧握剑柄的手指因用力而微微发白,心头一片冰凉。

最后一丝希望,随着张合的败退而彻底破灭。困守孤城,外无援兵,内乏粮草,军心离散,这一切都预示着顽抗的结局只有一个——城破人亡。

“将军……”副将的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惶恐,“城中……城中已有士卒夜间缒城逃亡,被吴军擒获后……并未斩杀,反而给予了饮食,宣扬……宣扬吴公仁德,劝降……”

吕常闭上眼,深深吸了一口带着汉水潮气的空气。他没有斥责副将,也没有处置那些逃兵。大势已去,强求士卒陪葬,不过是徒增罪孽。

他想起家中老小,想起追随自己多年的部曲,想起这满城或许本不该死的军民。夏侯尚投降,保全了襄阳;自己若死战,除了成全一个忠烈虚名,还能留下什么?

良久,他缓缓睁开眼,眼中已是一片死寂的平静。他解下佩剑,递给副将,声音沙哑而疲惫:“去……升起白幡吧。开城……投降。”

当白色的布幡在樊城残破的城头缓缓升起时,城内守军大多松了一口气,甚至有人喜极而泣。城门吱呀呀地打开,吕常依旧穿着那身陈旧却整洁的甲胄,未带兵器,徒步而出,身后跟着同样卸去武装的将领和垂头丧气的士卒。

早已接到消息的吴军水军一部,在霍峻部将的率领下,登岸受降。过程异常平静,没有反抗,没有骚乱,只有一种劫后余生的麻木与茫然。

随着樊城的归顺,汉水南北两岸最后一点抵抗力量被清除。自西城始,至樊城终,荆北之地,连城带地,纵横数百里,尽数纳入吴公国版图。

襄阳,临时设立的荆州都督府(原夏侯尚府邸)内,一片繁忙景象。

荆北初定,百废待兴。军事上需要肃清残敌,整编降军,调整布防;政治上需要安抚地方,重建秩序,委任官吏;经济上需要恢复生产,疏通商路,稳定民心。千头万绪,皆汇聚于此。

赵云坐镇中枢,总揽全局。而陈砥作为襄阳安抚副使,实际承担了大量的具体工作。他展现出与其年龄不符的精干与老练,将西城、房陵积累的经验用于治理这更大的疆域。

降卒的安置依旧是首要难题。除部分精锐按之前“三策”编入各军外,数量庞大的普通降卒和樊城降军,被陈砥有计划地分散安置到襄阳周边及汉水沿岸的荒芜之地,设立大型军屯区。他亲自划定屯田范围,协调分配农具、种子,任命可靠的降军中低级军官为屯长,并承诺屯田所得,除上缴部分外,皆归屯卒自有,极大地调动了降卒的积极性。

同时,他协助赵云,以都督府名义连发数道安民告示。宣布减免本年度赋税,鼓励流民返乡登记,承认原有地契,打击趁乱侵占田地的豪强。又从江陵调来一批经验丰富的文官,充实到各郡县,迅速恢复了地方行政体系的运转。

“陈督军,这是各地报上的流民安置与田亩清查初步数目。”一名文吏将厚厚的文书呈上。

陈砥接过,快速浏览,时而提笔批注,指出其中模糊或存疑之处,条理清晰,指令明确。那文吏最初见陈砥年轻,尚有几分轻视,几日下来,已是心服口服,恭敬异常。

赵云将陈砥的辛劳与成效看在眼里,心中愈发欣慰。这一日,他特意召来陈砥,黄忠亦在座。

“砥儿,荆北初定,诸事繁杂,辛苦你了。”赵云温和道。

陈砥躬身:“此乃孙儿分内之事,不敢言辛苦。”

黄忠哈哈大笑,拍着陈砥的肩膀:“好小子!能文能武,比你爹当年强!这荆北让你打理得井井有条,老夫看着都眼热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