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女生言情 > 魏砥 > 第530章 三策定襄

第530章 三策定襄(1 / 2)

---

三日之期,转瞬即至。

襄阳北门,瓮城之内,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雨将至。城门缓缓开启,仅容数骑通过。魏荆州都督、征南大将军夏侯尚,未着甲胄,仅一身洗得发白的深色官袍,独自策马而出。他身后数名亲兵,抬着一副托盘,上面覆盖着玄色锦缎,隐约可见其下方正的轮廓——那是他的都督印绶,以及襄阳太守的官印。

城外,赵云白马银枪,静立阵前,左右仅有数骑扈从。晨光熹微,照在两人身上,一个形容枯槁,意兴阑珊;一个气度沉凝,渊渟岳峙。

夏侯尚勒住马,目光扫过赵云身后那军容严整、杀气内敛的吴军阵列,再回头望了望城头那些面色复杂、隐含期盼与茫然的守军将士,心中最后一点挣扎终于化为一声悠长的叹息。他翻身下马,动作因连日的心力交瘁而显得有些踉跄。

亲兵将托盘举至身前。夏侯尚伸手,缓缓掀开锦缎,露出那枚象征着荆北最高权柄的沉甸甸金印。他双手捧起印绶,步履沉重地走到赵云马前数步,屈膝,俯身,将印绶高高举起。

“败军之将夏侯尚……愿降。”他的声音不高,却清晰地传遍寂静的战场,带着无尽的苦涩与释然,“请赵都督……纳印。”

赵云并未立刻去接,他目光扫过夏侯尚花白的头发和微微颤抖的双手,沉声道:“夏侯都督能体恤生灵,免却一场兵灾,此乃大善。云,代吴公,受此印。”

他这才微微倾身,单手接过那沉重的印绶,转交给身旁亲卫。随即也翻身下马,上前一步,虚扶起夏侯尚:“都督请起。既已归顺,便是我吴公国臣属。吴公宽厚,必不相负。”

随着印绶的易手,襄阳城头,最后一面曹魏旗帜缓缓降下。短暂的沉寂后,城外的吴军阵营中,爆发出震天动地的欢呼声,声浪如同潮水,拍打着古老的襄阳城墙。而城内的魏军,大多沉默地放下兵器,许多人脸上流露出解脱的神情,亦有掩面而泣者,不知是为帝国的崩塌,还是为自身的命运。

屹立荆北数十年的曹魏重镇,兵不血刃,就此易主。

襄阳易帜的消息以最快的速度传遍四方。陈砥在西城闻讯,心中一块大石落地,但随即意识到,更繁重的工作才刚刚开始。他立刻向黄忠请命,欲前往襄阳,协助赵云处理降军事宜和稳定秩序。

黄忠深知陈砥在安抚房陵、处置流民中展现出的才能,更明白襄阳初定,千头万绪,正需这等既有威望又心思缜密之人,当即允准,并拔给他一队精锐扈从。

当陈砥快马加鞭赶到襄阳时,这座刚刚经历权力更迭的巨大城市,正处于一种微妙的混乱与期待之中。街道上吴军巡逻队往来穿梭,维持秩序,商铺大多关门歇业,百姓躲在家中,透过门缝紧张地窥视着外面。而降卒则被集中看管在几处大营,人数众多,情绪不稳,如同一座座沉默的火山。

赵云正为如何妥善安置这数万降卒而头疼。杀俘不祥,且易激起更强烈的反抗;全部收编,又恐其心未附,成为军中隐患;若尽数遣散,则这些人无家无业,极易沦为流寇,危害地方。

陈砥风尘仆仆,不及休息便入都督府拜见赵云。

“赵叔父!”陈砥躬身行礼。

赵云见到他,严峻的脸上露出一丝温和:“砥儿来了,正好。襄阳初定,百废待兴,尤其是这数万降卒,处置起来颇为棘手。你在西城、房陵颇善抚众,可有良策?”

陈砥早有腹稿,闻言从容道:“赵叔父,孙儿一路行来,略有思量,或可试行‘分划三策’。”

“哦?细细道来。”赵云目光一凝,示意他坐下说。

“其一,精壮留用,分置各军。”陈砥条理清晰地说道,“可从中遴选骁勇善战、背景相对简单者,打散编入我军各营,尤其可补充苏飞将军、黄爷爷等部在前期的损耗。但需与我军老兵同等待遇,一视同仁,并以军功爵禄激励,使其渐生归属之心。”

“其二,老弱愿归者,资遣还乡。”他继续道,“凡年过四旬,或体弱多病,且有家室田亩可归者,发放路费口粮,令其返乡安居。此举可示我仁德,亦可减轻我军粮草负担,更可借其口,宣扬我吴公国之仁政,瓦解北地民心。”

“其三,无家可归或不愿从军者,组织屯田。”陈砥最后道,“襄阳周边,经年战乱,多有荒芜之地。可将此类降卒与部分流民混编,设立军屯或民屯,由官府提供种子、农具,划定区域,令其垦殖。既可自食其力,稳定地方,又可为我军提供部分粮草,化负担为助力。”

赵云听完,眼中精光闪动,抚掌赞道:“好一个‘分划三策’!遴选、资遣、屯田,层层分流,各得其所!既消弭隐患,又增强实力,更收民心!砥儿,你此法,可谓老成谋国矣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