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女生言情 > 魏砥 > 第487章 功高震主?

第487章 功高震主?(1 / 2)

---

建业城的欢庆持续了数日,秦淮河上的画舫夜夜笙歌,仿佛要将战争带来的所有阴霾一扫而空。巢湖大捷的余晖照耀着吴公国,陆逊的声望被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顶峰。“陆神君”、“算无遗策”之名不仅在江东传颂,甚至随着商旅和细作,传到了许都和汉中。

盛大的凯旋仪式在城外举行。陈暮亲率文武百官,出城十里相迎。当陆逊一身朴素的戎装,骑着白马,在黄忠、文聘、全琮等将领的簇拥下,缓缓行来时,道路两旁的人群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。

“大都督!”

“万胜!”

声浪如潮,震耳欲聋。陆逊面色平静,于马背上向两侧百姓微微颔首,并无半分骄矜之色。他目光扫过迎接的队伍,在陈暮身后那些江东老臣的脸上,看到了欣慰,看到了敬畏,但也捕捉到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与隐忧。

陈暮亲自上前,扶住正要下马行礼的陆逊,朗声道:“伯言力挽狂澜,保全社稷,此功震古烁今!孤心甚慰!今日不必多礼!”他握着陆逊的手,一同登上高大的御辇,在万千军民的目光注视下,并肩驶入建业城。这是一种极其殊荣的象征。

武德殿内,封赏大典隆重举行。陆逊加封大都督,总领内外诸军事,赐九锡,剑履上殿,赞拜不名,其封邑更是累增至万户!黄忠、文聘等将皆有厚赏,连魏延也在一片复杂的目光中,接过了恢复征西将军印绶的诏书。

然而,就在这一片鲜花着锦、烈火烹油的盛况之下,阴影已然滋生。

夜,吴公宫赐宴。丝竹悦耳,觥筹交错。陆逊作为主角,自然成为众人敬酒的焦点。但他依旧保持着那份淡泊与克制,酒至微醺便不再多饮,言辞谨慎,对各方赞誉均谦逊以对。

席间,张昭、顾雍等老臣与陆逊交谈,言语间虽多是祝贺,却也隐晦地提及“持盈保泰”、“君臣相得”之语。陆逊皆恭敬应答,表示绝不辜负主公信重,必当竭尽全力,匡扶社稷。

而当魏延端着酒樽,脚步略显虚浮地走过来时,气氛则变得有些微妙。

“陆大都督!”魏延声音洪亮,带着几分酒意,将酒樽举到陆逊面前,“恭喜大都督立下不世之功!威震天下!我魏延,佩服!来,我敬你一杯!”

他这话听起来是祝贺,但那声“大都督”叫得格外响亮,语气中也听不出多少真诚的佩服,反而带着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涩与挑衅。

陆逊平静地举起酒杯:“文长将军勇冠三军,历阳夜袭,搅乱张合,亦是功不可没。同饮。”

两人对饮一杯。魏延放下酒杯,盯着陆逊,忽然压低声音,带着一丝酒气问道:“大都督,末将有一事不明,还望指教。”

“文长请讲。”

“当日末将在历阳,欲出击巢湖,大都督严令禁止。而后末将违令夜袭张合,大都督亦未派一兵一卒接应,直至黄老将军出动……莫非,在大都督的棋局中,我魏延和那数千弟兄,从一开始,就是可以随意舍弃的诱饵?”

这话问得极其尖锐,甚至可以说是无礼!周围瞬间安静下来,不少人都竖起了耳朵。黄忠在一旁眉头紧皱,想要开口制止。

陆逊看着魏延那双因酒意和激动而有些发红的眼睛,沉默了片刻,缓缓道:“文长将军,兵者,诡道也。为将者,需知全局,而非计较一城一地之得失,一兵一卒之伤亡。当日若允你出击巢湖,正中曹真下怀,必陷重围。你夜袭张合,虽违军令,然确实起到了吸引敌军注意、扰乱其部署之效。至于接应……时机未至,岂能妄动?”

他的回答滴水不漏,既点明了魏延行动客观上起到的积极作用,又强调了全局指挥的权威,最后那句“时机未至”更是隐含深意——你魏延的行动,也在我的计算之内。

魏延听完,脸色变幻,最终化作一声意味不明的冷笑,抱了抱拳:“大都督深谋远虑,末将……受教了!”说完,转身大步回到自己座位,勐地灌下一大口酒。

这场小小的风波虽然过去,但殿中许多人都感受到了一丝寒意。陆逊的权柄和智谋令人敬畏,而魏延的桀骜与不满也显而易见。这对将帅之间的矛盾,并未因共同胜利而消弭,反而似乎更深了。

与建业的欢庆形成鲜明对比,许都一片愁云惨淡。

曹丕病卧在床,脸色蜡黄,气息奄奄。巢湖惨败的消息如同最后一根稻草,彻底压垮了他本就因沉迷酒色而亏空的身体。御榻前,太子曹叡、司马懿及几位重臣侍立,气氛凝重。

“陛下,保重龙体啊……”司马懿跪在榻前,声音悲切。

曹丕艰难地抬起手,指了指司马懿,嘴唇翕动,却发不出清晰的声音,眼中充满了不甘与怨恨。最终,他手臂无力垂下,闭上了眼睛。

“陛下!”

“父皇!”

殿内顿时哭声一片。魏文帝曹丕,这位逼迫汉帝禅让、开创曹魏基业的君主,在壮志未酬的巨大打击和病痛的双重折磨下,含恨而终,年仅四十岁。

太子曹叡在司马懿等人的拥立下,继位为帝,是为魏明帝。但新帝年幼(时年二十二岁,但在当时语境下可视为年轻),威望不足,朝局瞬间变得微妙起来。

曹叡看着跪伏在地的司马懿,眼中闪过一丝复杂。他知道,父皇晚年对司马懿已心生猜忌,但如今朝中能倚仗的重臣,却又离不开此人。

“仲达请起。”曹叡声音带着一丝稚嫩,却努力保持威严,“先帝骤崩,国赖长君。如今江东气焰嚣张,西蜀虎视眈眈,大魏正值多事之秋,还需仲达竭诚辅左,共度时艰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