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女生言情 > 魏砥 > 第472章 疾风暗涌

第472章 疾风暗涌(2 / 2)

诸葛亮很快也收到了陆逊遇刺的消息。他轻轻放下情报,默然良久。

马良在一旁道:“丞相,陆伯言遇刺,江东内部恐生巨变。若陈暮借此机会大肆清洗,则江东实力必受影响,于我有利。”

诸葛亮却摇了摇头,羽扇轻摇:“季常只知其一,未知其二。陆逊遇刺,看似危机,实则是陈暮整合内部、立威固权之良机。”

他站起身,走到地图前,指着江北道:“陆逊新政,触及旧利,阻力重重。此前陈暮支持陆逊,更多是出于国策需要。然此次遇刺,则将矛盾彻底激化,摆上了台面。陈暮借此由头,便可名正言顺地以雷霆手段,清除那些阳奉阴违、甚至暗中作梗的势力。经此一事,只要陈暮处置得当,陆逊地位将更加稳固,新政推行反而可能加快。”

他顿了顿,语气带着一丝感慨:“陈明远,又得了一着借力打力的好棋啊。令细作密切关注江东动向,尤其是陈暮后续的处置手段。至于南中……”他目光转向西南,“王平将军准备得如何了?”

“已准备就绪,只等丞相令下。”

“好,按原计划,秘密进兵。江东之乱,正是我经略南中之天赐良机。”

与蜀中的冷静分析不同,许都的司马懿得知消息后,脸上终于露出了许久未见的、真心的笑容。

“好!虽未竟全功,然此一刺,必让江东内部猜忌横生,人心惶惶!”司马懿对心腹道,“陆逊不死,亦去半条命。其与江东旧族的矛盾,已无可调和。陈暮无论是否彻查,都将陷入两难。查,则必然引发内部动荡;不查,则威信扫地,陆逊心寒。”

他得意地捋着胡须:“传令下去,让我们的人,在江东再加一把火。散播消息,就说刺杀乃江东某大族所指使,陈暮已掌握证据,正准备秋后算账……把水,搅得越浑越好!”

寿春城的气氛,因为都督遇刺而变得空前紧张。

暗卫和都督府的联合调查组,如同梳子一般,梳理着每一个可能的线索。与刺客使用的弩机、毒药来源相关的渠道被一一排查;近期所有接触过陆逊行程安排的人员都被严密审讯;那些对陆逊新政公开表示过不满的家族、商人,更是受到了重点关照。

全瑞在建业的别院,第一时间就被暗卫秘密控制。那位在夜宴上抱怨的江北商人,则在试图乘船逃离时被截获。调查的锋芒,毫不避讳地指向了那些利益受损的江东旧势力。

陆逊没有因遇刺而退缩,反而以更加强硬的姿态,出现在众人面前。他臂上缠着白布(格斗时受的轻伤),依旧每日升堂理事,处理军政,督促进度。他亲自监督了对盐政贪腐案的最终审判,涉事盐官及其核心党羽,被明正典刑,公开处决。其抄没的家产,部分补偿盐工,部分充入府库。

与此同时,他借着遇刺事件引发的同情和主公的强力支持,进一步加快了新政的推行速度。官营的矿场、盐场加大了开采力度;屯田区的土地清查和分配更加彻底;面向寒门的吏员选拔考试,也如期在各地举行,石三这样的贫寒子弟,终于获得了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。

高压之下,暗流虽未平息,却不得不转入更深的地下。公开的反对声音几乎绝迹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诡异的平静。但所有人都能感觉到,这平静之下,压抑着何等巨大的能量。

数日后,调查有了初步结果。种种迹象表明,刺客使用的军制弩箭,与曹魏军中制式有七八分相似,虽然做了处理,但瞒不过经验丰富的暗卫工匠。而资助刺客活动的资金流向,也隐约指向了与曹魏有暗中贸易往来的几个商号。

“果然有魏狗的影子!”副将愤然道。

陆逊看着调查报告,眼神冰冷:“意料之中。司马懿岂会放过如此良机。然,内部若无呼应,魏狗又岂能如此精准把握我的行踪?”他手指敲打着桉几,“继续查!内部的那只鬼,必须揪出来!”

建业,吴公宫。

陈暮收到了陆逊遇刺后的第一份详细汇报,包括新政的推进情况和调查的初步进展。

“伯言无恙,新政未辍,此乃大幸。”陈暮对庞统、徐庶道,“调查指向曹魏,乃必然。然内部蠹虫,亦不可不除。”

庞统道:“主公,如今证据虽未确凿,然全氏、顾氏旁支等,嫌疑重大。是否……”

陈暮抬手制止了他:“士元,治大国如烹小鲜。此刻若大兴牢狱,牵连过广,正中司马懿下怀,亦会动摇国本。敲山震虎,即可。”

他沉吟片刻,下达了最终决断:

“一,明发诏令,严厉谴责曹魏卑劣行径,宣布加强边境戒备,并悬赏通缉在逃之魏国细作头目。”

“二,以‘管教不严’、‘约束族人不力’为由,申饬全瑞,罚其闭门思过一年,并罚没其家族部分商产,充作军资。对顾氏等涉事家族,亦予以类似警告性处罚。”

“三,擢升陆逊为镇北大将军,增邑千户,以彰其功,安其心。”

“四,重申支持江北新政,凡有再敢阳奉阴违、暗中阻挠者,无论身份,以叛国罪论处!”

这一套组合拳,既强硬地回击了外部的阴谋,又适度敲打了内部的不安分势力,更表达了对陆逊的绝对信任和支持,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。

诏令传出,各方反应不一。曹魏方面嗤之以鼻,西蜀方面感叹陈暮手段老辣,而江东内部,那些心怀鬼胎者,则真正感受到了凛冽的寒意与主公深不可测的城府。

经此一劫,陆逊的威望不降反升,新政的推行扫清了许多障碍,变得更加顺畅。而陈暮,则通过这次危机,进一步巩固了权力,展示了其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。

疾风知劲草,板荡识诚臣。江北的这次风波,如同一块试金石,检验着吴公国这艘大船的坚固程度。事实证明,在陈暮的掌控下,这艘船,远比他的敌人想象的要坚固得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