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良眼睛一亮:“丞相之意是……”
“既是试探,也是提醒。”诸葛亮澹澹道,“提醒他,我大汉仍在,仍是其不可或缺的盟友。同时,也要让他知道,我诸葛孔明,并非只能被动应对。这天下棋局,他落子了,我,亦未沉睡。”
西线的战事,在诸葛亮的意志下,从激烈的对峙转入了更深层次的战略相持。蜀汉这头猛虎,暂时收回了利爪,舔舐伤口,磨砺爪牙,更加冷静地观察着两位邻居的下一步动作。表面的平静下,是更加激烈的脑力较量与战略布局。
建业,吴公宫城,武德殿。
此处已成为陈暮日常处理政务、接见心腹臣僚之所。殿内陈设简朴大气,并无过多奢华装饰,唯有四壁悬挂的巨幅舆图,彰显着主人志在天下的胸怀。
陈暮、庞统、徐庶三人,正围站在那幅最新的天下舆图前。图上,代表吴公国的赤色区域,已从东南一隅,向北越过长江,覆盖了整个淮南,显得格外醒目。
“伯言在江北,举措得当,淮南渐稳。孔明在西线,转入守势,意图不明。曹丕在许都,焦头烂额,正从各方调兵,重心明显东移。”徐庶简要汇报着各方动向。
庞统小眼睛眯着,闪烁着算计的光芒:“主公,此正是我休养生息、巩固内政之良机。曹魏注意力被吸引至东线,西线压力大减,诸葛亮乐得坐山观虎斗。而我军新得淮南,亟需消化,历阳、江北诸军亦需休整补充。”
陈暮手指轻轻点在图上的淮水一线,缓缓道:“士元所言,是老成谋国之道。北伐中原,非一蹴而就。如今之势,急不得。”他的手指继而划过整个吴公国的疆域,“未来三到五年,我之要务,并非继续攻城略地,而在四个字——固本培元!”
他转向庞统和徐庶,目光灼灼,清晰地阐述着他的战略蓝图:
“其一,深根固本。 淮南新附,当以陆逊之策为主,军屯民垦并举,兴修水利,安抚流民,将其真正化为我之粮仓钱库。江东、荆南、交州,亦需进一步梳理内政,清丈田亩,改革税制,鼓励工商,尤其是……大力发展海贸!霍峻在海上已打开局面,当鼓励大族商贾组建船队,探索南洋、夷州(台湾)乃至更远,获取海外珍货、粮食、乃至……新的土地和人口!”
“其二,强兵砺剑。 陆军,以淮南、历阳为模板,推广屯田兵制,兵农结合,减轻粮草压力,同时保持战力。水军,乃我立国之本,文聘之后,需大力培养新人,建造更大、更坚固的战船,不仅要称雄江海,未来更要能……扬威于大河(黄河)!此外,军械研发亦不可松懈,霹雳车、连弩、楼船,需不断改良。”
“其三,纵横捭阖。 对曹魏,保持江北压力,但暂不进行大规模北伐,以消耗其国力为主。对西蜀……”陈暮顿了顿,语气变得微妙,“联盟之名必须维持,此乃大义所在。但要谨防其趁我消化淮南之际,在荆州方向做文章。可适当加大对荆南赵云、陈砥的支持,同时,通过贸易、联姻(如有合适对象)等方式,加深与蜀中部分势力的联系,分化其内部。”
“其四,凝聚人心。”陈暮的声音变得深沉,“进位国公,仅是开始。要让江东、荆南、淮南乃至交州之民,皆以身为‘吴人’为荣!需大力推广文教,选拔寒门人才,打破地域隔阂,塑造共同之认同。这比单纯的军事征服,更为重要,也更为艰难。”
庞统与徐庶听着陈暮条理清晰、目光深远的规划,心中皆是叹服。主公并未被眼前的胜利冲昏头脑,反而更加冷静和务实。这套以“固本培元”为核心,涵盖内政、军事、外交、文化的全面战略,为吴公国未来数年的发展,指明了清晰的方向。
“主公深谋远虑,臣等拜服!”两人齐声道。
“蓝图已绘,关键在于执行。”陈暮负手而立,望着殿外蔚蓝的天空,“士元,你总督政务,元直,你协理机要,望二位与孤同心,将这武耀新天,真正开创出来!”
“臣等必竭尽全力!”
新的蓝图已然铺开,但旧的阴影并未完全散去。
许都,魏皇宫。
曹丕看着各地汇总来的、关于江东在淮南大肆屯田、巩固城防的情报,脸色阴沉。他知道,陈暮这是在为下一次更大规模的进攻做准备。
“不能再等下去了!”曹丕对司马懿道,“必须想办法,打断他的步伐!江东水军厉害,难道在陆上,我大魏铁骑就奈何不了他吗?”
司马懿沉吟道:“陛下,正面强攻,损失太大。或可……另辟蹊径。辽东公孙渊,近来似有不稳之象,或可遣使挑动其南下骚扰江东沿海。另外,听闻山越各部,在贺齐北调后,又有蠢蠢欲动之势……”
曹丕眼中寒光一闪:“便依卿言!绝不能让陈暮安稳发展!”
与此同时,一骑快马,携带着诸葛亮的亲笔密信,悄然出了五丈原蜀军大营,并未南下建业,而是转向了西北方向——陇右。信中内容,无人得知,但显然,诸葛亮也并未完全遵循“静观其变”的策略,他有着自己的盘算和后手。
而在吴公国境内,尽管虞翻叛乱被血腥镇压,但利益的分割与权力的再分配,仍在暗中引发着波澜。一些随军北上的江东将领与淮南本地豪强之间,关于田产、商利的摩擦,已初现端倪。这些细微的涟漪,若处理不当,或许会在未来汇聚成影响大局的暗涌。
鼎足新局已然奠定,但和平,从来只是两次战争之间的间歇。武耀元年的阳光,照耀着蒸蒸日上的吴土,也照耀着暗流潜藏的天下。陈暮站在新的起点上,目光坚定。他知道,真正的挑战,才刚刚开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