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真又惊又怒,他不仅未能消灭蜀军偏师,反而损兵折将,让陇右局势更加动荡。更重要的是,此败挫伤了魏军锐气,也让曹丕对他的能力产生了更深的疑虑。
诸葛亮则趁此机会,在渭水前线发动了一次精心策划的渡河作战,由老将吴懿指挥,成功在 “五丈原” 南岸建立了一个稳固的桥头堡,大军源源不断渡过渭水,对曹真形成了真正的正面压力。
与此同时,江东夺取筑阳、威胁魏军汉水补给线的消息也传到关中。曹真顿时感到腹背受敌,压力倍增。
“陈暮!诸葛亮!”曹真在中军大帐内,一拳砸在桉上,脸色铁青。他原本集中力量先破蜀军的战略,因江东在侧翼的连续动作和马良在陇右的胜利,而变得支离破碎,陷入了东西两线同时告急的窘境。
许都,魏王宫。
段谷兵败、筑阳失守、诸葛亮大军渡过渭水的消息接连传来,让曹丕的脸色阴沉得几乎要滴出水来。朝堂之上,气氛压抑得令人窒息。
“废物!都是废物!”曹丕的咆孝声在殿中回荡,“曹真手握重兵,竟丧师辱国!张辽迁延日久,拿不下一个残破历阳!朕要你们何用!”
他猛地咳嗽起来,身旁内侍连忙上前伺候,却被他一把推开。近半年来,国事艰难,东西战事不利,使得这位篡汉自立的魏王,身心俱疲,脾气也越发暴戾。
散骑常侍司马懿出列,躬身道:“大王息怒,保重龙体。胜败乃兵家常事。西线虽暂时受挫,然我大军主力尚在,关中根基未动。当务之急,是稳定军心,调整方略。”
“调整?如何调整?”曹丕喘着粗气,盯着司马懿。
司马懿沉吟道:“诸葛亮渡过渭水,占据五丈原,其势虽张,然亦将补给线暴露于我面前。可令曹真,深沟高垒,不与决战,派精锐骑兵,不断袭扰其粮道。蜀道艰难,诸葛亮粮草必不能久持。待其粮尽,必然自退。”
“那江东呢?难道就任由陈暮嚣张?”曹丕不甘道。
“江东……其势已成,急切难图。”司马懿冷静分析,“历阳已成僵局,强攻无益。荆南夺取筑阳,虽是小患,然其地与蜀汉相接,若强行争夺,恐迫使吴蜀联盟更加紧密。不若……暂示以弱。”
“示弱?”曹丕皱眉。
“正是。”司马懿眼中闪过一丝精光,“可遣一能言善辩之士,秘赴江东,面见陈暮。不必谈和,只陈说利害,言明我大魏战略重心已转至西线,无意再与江东大规模冲突。若能使其心生懈怠,或能诱使其将目光转向内部,乃至……与蜀汉生出龃龉。此乃缓兵之计,为我全力解决西线赢得时间。”
曹丕沉默良久。他知道,这几乎是当前最务实的选择。同时应对两个方向的强敌,确实力不从心。
“此外,”司马懿压低声音,“蜀汉内部,流言已播,李严与诸葛亮嫌隙已生。可再添一把火,令细作伪造江东与李严往来密信,‘不慎’落入诸葛亮手中……届时,蜀汉内乱,指日可待。”
曹丕眼中寒光一闪,最终缓缓点头:“便依仲达之策。西线,令曹真固守待机,疲敝蜀军。江东……就派你去安排使者。至于蜀中,务必要让刘备和诸葛亮,后院起火!”
“臣,领命!”司马懿躬身退下,嘴角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。
许都的决策,带着无奈和狠辣,试图以空间和阴谋换取时间,扭转不利的战略态势。
建业,镇南将军府。
陈暮同时接到了历阳转入围困、荆南夺取筑阳、以及蜀汉在陇右取得“段谷之胜”并渡过渭水的系列战报。
他站在巨大的舆图前,看着代表己方势力的赤色标记,在江北(历阳)、荆北(筑阳)、陇右(段谷)、关中(五丈原)等地顽强地存在着,甚至有所推进,心中感慨万千。
“士元,元直,你们看。”陈暮手指划过地图,“年初之时,曹魏大军压境,历阳岌岌可危,我江东彷佛风雨飘摇。如今,不过数月,局势竟已逆转至此!”
庞统抚掌笑道:“主公,此乃上下用命,将士效死,更兼天时地利人和所致!陆伯言稳守历阳,如定海神针;公子砥与赵子龙荆西落子,妙手频出;诸葛孔明关中弈棋,步步为营;霍仲邈海上扬威,震动敌胆!更兼曹丕刚愎,战略失当,岂能不败?”
徐庶补充道:“更重要的是,联盟之效已显。我江东在历阳、荆南的坚持和胜利,为蜀汉北伐创造了条件;而蜀汉在关中的攻势,又直接缓解了我历阳的压力。相辅相成,方有今日之局。”
陈暮点头,目光深邃:“然曹魏底蕴犹在,司马懿阴谋不断,西线大战胜负未分,我江东亦远未到高枕无忧之时。传令各方:历阳,继续坚守,并设法打通补给;荆南,巩固筑阳战果,谨慎应对魏军反扑;海上,霍峻、朱桓加紧休整,准备应对魏军可能的海上报复;同时,严密监视蜀汉内部动向,谨防司马懿离间之计!”
他停顿了一下,缓缓道:“此外,以我的名义,起草一份檄文,昭告天下!历数曹丕篡逆之罪,暴虐之政,宣扬我江东与蜀汉联盟讨贼之正义,并将近期历阳、筑阳、段谷之捷公之于众!我要让天下人看看,这汉室江山,并非他曹家可以轻易窃据!民心向背,终有公论!”
这是一篇政治上的宣言,旨在争夺天下舆论的主导权,进一步打击曹魏的合法性,巩固吴蜀联盟的大义名分。
“主公英明!”庞统、徐庶齐声赞同。
檄文很快由江东名士执笔,以激昂的文字写就,通过各种渠道,迅速传遍大江南北。文中着重赞扬了历阳守军的英勇、荆南奇袭的果决,以及与蜀汉并肩作战的决心,引起了巨大的反响。
天下士民,对于曹丕篡汉本就多有非议,如今见江东、蜀汉联手抗魏,并接连取得战果,心中那杆秤,不禁又开始倾斜。尤其是青徐等地,因战乱和盐政受损的百姓,对曹魏的怨气更深。
星星之火,已在战场上点燃,如今,更开始向人心深处蔓延。那看似稳固的曹魏巨鼎,在其根基之下,已被埋下了动摇的种子。移鼎之重,非一日之功,然势已起,不可逆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