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在士子们于贡院内绞尽脑汁之际,泉陵城的一处暗巷宅院中,几个人影正在密谋。
“……此次大比,陈暮意在打破世家垄断,提拔寒微。若让其得逞,我等在交州、荆南之根基,必将动摇!”一个低沉的声音带着愤满说道。说话者是零陵欧阳氏的一名族老,自从家族在“刮骨疗毒”中受损,便一直心怀怨怼。
另一人接口,语气阴狠:“不错。必须让这次大比出点乱子,至少,不能让那些泥腿子太过得意。我已买通了一名负责誊录试卷的书吏,届时,可在誊写时,略微‘润色’几份寒门士子的答卷,使其文理不通,或犯些忌讳……”
“光是如此,恐怕不够。”第三个声音响起,带着江东口音,显然是孙权方面的细作,“若能制造更大的混乱,譬如考场失火,或是传出试题早已泄露的谣言,则更能打击陈暮威信,令其新政受阻。”
欧阳氏族老犹豫道:“考场守卫森严,纵火恐难成功。泄题谣言……或许可行,但需做得隐秘。”
“此事我来安排。”江东细作阴险一笑,“我有人可混入负责饮食杂役的仆从中,散播流言最为便宜。届时,只需在士子中引起骚动,质疑考试公允,目的便达到了。”
然而,他们并不知道,这场密会的一切,早已被庞统麾下的暗卫侦知。一名如同影子般的暗卫,正伏在屋顶,将他们的对话一字不落地听在耳中。
当夜,庞统便接到了详细禀报。他阴冷的脸上没有丝毫意外,只是澹澹吩咐:“欧阳氏那个族老,留着还有用,暂且监控。那个被买通的书吏,以及江东安排的人,考试前一晚,让他们‘意外’暴病,无法上工。至于谣言……让他们传,但要控制范围,并在适当时机,由我们的人‘偶然’发现并揭破,正好可借此彰显州府整顿吏治、确保大比公正之决心。”
暗卫领命而去。一场针对大比的阴谋,尚在襁褓之中,便被无情地扼杀。秋闱的序章,在表面的平静与暗地的较量中,缓缓铺陈。
三日考试,倏忽而过。
贡院大门再次开启时,走出的士子们,神情各异。有的面带微笑,步履轻松;有的眉头不展,唉声叹气;更多的则是满脸疲惫,眼神中带着考后的茫然与等待的焦虑。
试卷被迅速回收,在严格的监督下进行糊名、誊录。随后,由徐元、庞统亲自坐镇,组织了一批信得过的州学士子和各曹资深官员,开始了紧张的阅卷工作。阅卷场内,鸦雀无声,只有纸张翻动和笔尖划过的细微声响。
徐元负责审阅策论与明经科,他看得极为仔细,时而点头,时而蹙眉。当他看到韩洙那份洋洋洒洒、见解独到的策论时,眼中不禁露出激赏之色,在其卷首画上了一个代表上佳的圆圈。而看到沈括那篇关于蛮汉田产纠纷的判析时,也对其中兼顾法理与现实的务实精神颇为赞许。
庞统则主要负责明算与明法科,他目光锐利,更注重方案的可行性与逻辑的严密性。对于一份试图用复杂算法计算州郡粮储周转的试卷,他仔细验算了半晌,确认无误后,才给予高分。而对一些空谈法理、不切实际的判卷,则毫不留情地予以低分。
阅卷持续了数日。最终,经过反复斟酌与评议,一份初步的录取名单被确定下来。
名单呈送到陈暮案头时,他正与沙摩柯派来的使者商议蛮学馆的具体章程。他暂时搁下蛮使,仔细翻阅着那份墨迹未干的名单。上面,寒门士子的名字赫然占据了相当比例,韩洙、沈括等人皆名列前茅。也有少数几位出身士族,但确有其才实学者入选。
陈暮的脸上,终于露出了释然而欣慰的笑容。他合上名单,对侍立一旁的徐元、庞统道:“二位辛苦了。此名单,大体公允。即刻张榜公示,七日内,若无重大异议,便依此授官!”
他走到窗边,望着秋高气爽的天空,心中豪情渐生。秋闱已毕,遴选的不仅是官员,更是一种新的气象,一种打破陈规、唯才是举的决心。这初鸣的砥韵,或许微弱,却已清晰地回荡在交州的上空,预示着这片土地,即将迎来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时代。而时代的浪潮,必将冲刷出新的格局,也将检验着这块“砥石”,能否承载起这破旧立新的千钧重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