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良心领神会:“良明白了。此乃阳谋与阴谋并用,纵不能即刻见效,亦可如附骨之蛆,不断消耗交州心力。”
“正是。”诸葛亮羽扇微顿,“江东新败,曹操海上受挫,此正是我益州积蓄力量、广布闲子之时。待中原有变,或交州内生龃龉,则我的机会便来了。”
西线的暗流,在诸葛亮的策动下,开始转向更隐蔽、更持久的方向。
泉陵城内外,一片繁忙景象。随着秋日将至,首次“大比”的筹备工作进入了关键阶段。徐元亲自督责,学官、各曹吏员奔走不停。
告示早已张贴各郡县,明经、明算、明法、策论四科的考试范围、报名方式、地点时间一一列明,引得境内士子议论纷纷,摩拳擦掌。有交州本地寒门欣喜若狂,视此为鱼跃龙门之机;亦有荆南新附之地的士人持观望态度,或暗中鄙薄,或谨慎尝试;甚至还有少数听闻消息,自江北辗转而来的落魄文人,希冀在此乱世寻一安身立命之所。
州牧府内,陈暮正听取徐元关于“大比”最后筹备情况的禀报。
“……考场定于原荆南学堂旧址,已扩建修缮完毕,可容五百人同时应试。命题官皆已选定,隔离入闱,确保机密。阅卷则将由元直与士元牵头,组织州学士子、各曹资深掾史共同进行,糊名誊录,力求公允。”徐元条理清晰地汇报着。
陈暮点头:“甚好。此乃我交州选才之创举,务必周全。对于优异者,授官原则可曾议定?”
“已初步议定。四科皆优者,可直接授县令、县丞或州郡曹司副职;单科突出者,可授相应曹吏或派往各县佐政。具体还需根据最终录取人数及各地缺额再行斟酌。”
“可。”陈暮沉吟道,“首次大比,规模不求大,但求稳、求公。要让天下人看到,我交州,确有不拘一格、唯才是举之诚意。”
就在此时,庞统阴恻恻地插言道:“主公,大比固然重要,然军械监呈报,新式连弩‘元戎弩’的试制已到最后关头,若能成功,陆军战力将提升不止一筹。水军方面,‘巡海蛟’的改进型号也在设计,需加大投入。”
陈暮笑道:“士元勿急。内政、军备,如车之两轮,鸟之双翼,不可偏废。大比是为积蓄人才,人才方能推动百业,包括军械改良。传令军械监,若‘元戎弩’试制成功,主事者及大匠,我必不吝重赏!”
他深知,无论是面对外部的明枪暗箭,还是内部的发展需求,人才与技术,才是交州这块“砥石”最为坚实的根基。大比与军工,正是夯实这根基的关键之举。潮水之下,潜礁正在一砖一瓦地垒砌,只为能在未来的惊涛骇浪中,岿然不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