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据陈暮的默许和庞统暗卫的协助,大商贾苏怀精心挑选的三艘双桅海船,在一个雾气弥漫的清晨,悄然离开了合浦港。船上满载着交州特有的珍珠、犀角、象牙、香料,以及一些精美的漆器和葛布。船上的人员经过严格筛选,既有经验丰富、熟知海路的老船公,也有精通武艺、忠心可靠的家丁护卫,更有庞统安插的几名精通吴语、熟悉江东情况的暗线。
他们的目标,是避开官方严密封锁的长江口,绕行外海,抵达江东沿海那些与孙权并非铁板一块的豪强大族控制的私港,进行秘密贸易。这是一条充满未知风险的航路,风暴、暗礁、海盗,乃至交易对象本身的黑吃黑,都可能让这次航行有去无回。
苏怀亲自到码头送行,对着领队的儿子苏诚反复叮嘱:“诚儿,此行关乎我苏氏未来,更关乎主公交州大计!切记,安全第一,宁可交易不成,不可泄露根脚。若事有不对,即刻焚毁货物,循海图标注的隐秘岛屿暂避,等待接应!”
苏诚年轻的面庞上既有紧张,也有兴奋,他郑重应下:“父亲放心,孩儿定不辱命!”
海船扬帆,消失在茫茫雾海之中。这是一次商业冒险,更是一次情报侦察和外交试探。若能成功,不仅能为交州开辟一条隐秘的财源,更能建立一条与江东内部某些势力联系的渠道,其意义远超贸易本身。
当陈暮的注意力被内部整顿、人才培养和海外试探所占据时,来自北方的密信,再次通过隐秘的渠道,送到了他的桉头。
依旧是徐元那熟悉的笔迹和密文。信中的内容,让陈暮刚刚因内部事务稍有舒展的眉头,再次紧紧锁起。
曹操在基本平定关中后,并未急于立刻西进凉州或南下荆州,而是采纳司马懿等人的建议,开始着手稳固统治,推行屯田,迁徙人口,并大力提拔关中本地士族子弟入仕,以收揽人心。同时,加强对南阳、襄阳地区的控制,频繁调动将领,似乎在有意识地轮换防务,避免边将坐大。
而更让陈暮警惕的是,徐元在信中提到,曹操似乎对“海路”产生了不同寻常的兴趣,曾数次召见熟悉青、徐沿海情况的商贾、船工询问。结合之前江东水军能够精准袭击烝阳港,陈暮不得不怀疑,曹操是否在暗中与孙权达成了某种程度的默契,甚至可能也在筹划从海上对交州进行牵制?
信的末尾,徐元语气凝重地写道:
“暮兄,曹公之心,深不可测。西顾稍安,南图必炽。然其用兵,向来讲究谋定后动,不动则已,一动则如雷霆万钧。孙权疥癣之疾,然若与北虏暗通款曲,则危矣。兄在南方,内固根本之余,亦当放眼万里海疆,早作绸缪。另,许都近日风声渐紧,清查‘孔融余党’甚急,弟身处漩涡,联络或需更加谨慎,间隔或会延长,万望兄台勿忧。元直手书。”
放下密信,陈暮久久不语。曹操对海路的兴趣,如同一根细微的刺,扎入了他的心中。他原本以为,交州偏安南隅,有五岭和长江阻隔,北方的威胁主要来自陆路。现在看来,未来的威胁可能来自任何方向。
“看来,我们的速度,还要再快一些。”陈暮对庞统沉声道,“水军建设,不能只盯着长江。海船、海战之法,需立刻提上日程。通知文聘和苏怀,加大对海船建造和航海人才的搜罗培养。另外……”他目光锐利,“该让元直回来了。他在许都,太危险了。”
庞统默默点头,知道主公这是下了决心,要启动潜伏最深的棋子,接应徐元南归。这意味着,与北方的情报网络,将面临一次重大的调整和风险。
星火点点,或在学堂,或在深山,或在茫茫大海,或在敌人心脏。它们看似微弱,却都承载着希望与未来。陈暮深知,燎原之势,非一日之功,需要耐心,更需要魄力,去点燃,去守护,去让这点点星火,最终汇聚成照亮乱世、焚尽荆棘的熊熊烈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