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女生言情 > 魏砥 > 第32章 暗涌潜流

第32章 暗涌潜流(2 / 2)

陈暮思索片刻,答道:“学生以为,勇、谋、忠、信,皆不可少。”

荀彧缓缓摇头:“是‘势’。”他声音不高,却带着一种洞察的力量,“察天下大势,明敌我之势,掌战场之势。顺势而为,则事半而功倍;逆势而动,纵有万夫不当之勇,亦难挽狂澜。颜良不明势,故其败可期。”

陈暮细细品味着这番话,只觉得其中蕴含的深意,远不止于评价一个颜良。他隐隐感到,荀彧所言之势,或许也包含着对曹操、对袁绍,乃至对汉室命运的某种判断。

“那……依令君之见,如今河北与许都,孰势更优?”陈暮忍不住追问。

荀彧沉默良久,最终只是端起早已冷掉的茶水,轻呷一口,避而不答:“棋局未终,胜负难料。明远,你且看下去吧。”

离开荀府时,陈暮心情更加沉重。他感觉荀彧像一座孤岛,被时代的洪流冲击着,既不愿随波逐流,又无法力挽狂澜,只能在这孤寂中,独自咀嚼着理想与现实的苦果。

为应对河北压力,曹操召集了一次小范围的军情推演,参与者仅有郭嘉、荀攸、程昱、贾诩以及列席记录的陈暮。

郭嘉在一张巨大的黄河舆图前,手持木杆,侃侃而谈:“颜良顿兵延津,其意不在速战,而在牵制。袁绍主力,最可能的选择仍是经由黎阳,直扑官渡。此处地势开阔,利于其大军展开,亦是其粮草转运最便捷之路。”

木杆移向官渡方向。

“我军若在此地与袁绍对峙,利在何处?一,离许都近,补给线短;二,背靠豫州腹地,无后顾之忧;三,地势虽平,却有渠水可依,可筑垒固守。”郭嘉的分析条理清晰,“我军之弊,在于兵少粮寡,利于速决,不利于久持。”

“然袁绍之弊更甚!”郭嘉话锋一转,木杆点在邺城,“其地广兵多,号令不一。审配、郭图,各拥其主(指袁谭、袁尚),互相倾轧。沮授、田丰之谋,未必见用。我军只需坚守营垒,挫其锐气,伺机而动。待其内部生变,或粮草不继,便可出奇兵一击制胜!”

他看向曹操,目光炯炯:“嘉断言,只要司空能亲临官渡,持重以待,半年之内,袁绍内部必生动荡!届时,胜负可决!”

曹操听得目光闪动,抚掌赞道:“奉孝之言,如拨云见日!官渡,便是我与袁本初决生死之地!”

陈暮在一旁记录,心中对郭嘉的洞察力佩服不已。这番推演,不仅预判了主战场,更点明了胜负的关键在于时间与内部矛盾。他注意到,一旁的贾诩始终默不作声,只是偶尔将目光投向宛城(张绣)方向,似有所思。

推演结束,众人离去后,曹操单独将陈暮留了下来。

“明远,”曹操的语气比平日温和些许,“仲德多次在吾面前夸赞你心思缜密,处事稳妥。如今多事之秋,正是用人之际。粮草督运、军械调配、与各郡县文书往来协调,这些事务繁杂,却关乎大军命脉。程昱要总揽全局,细务之上,你需多为分担。”

“暮,定竭尽全力,不负司空与程公重托!”陈暮肃然行礼。他知道,这是将他真正放在了支撑战争运作的关键位置上。

“嗯,”曹操点了点头,看似随意地问道,“听闻你近日仍常去探望文若?”

陈暮心中一紧,如实禀报:“去过两次,只因念及旧谊。令君……似乎清减了许多。”

曹操默然片刻,挥了挥手,叹道:“文若之心,吾知之。然……世事如棋,落子无悔。你去吧,做好分内之事。”

走出东堂,夜风拂面,陈暮感到肩上的担子又重了几分。他不仅是参军祭酒,是程昱的臂助,如今更直接承载了曹操的部分期望。乱世之中,他这块“砥石”,已被时代的浪潮推到了风口浪尖,必须更加坚韧,更加沉稳。

他抬头望向北方夜空,那里星辰闪烁,仿佛无数双眼睛,注视着即将被战火点燃的中原大地。许都的暗涌从未停歇,而北方的狼烟,已越来越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