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0章 炼丹(1 / 2)

傍晚时分,林邑川与林母背着满载药材的储物袋回到家中,天边最后一缕橙红尚未褪尽,将小院的竹篱笆染成温暖的橘色。

一家人围坐在堂屋匆匆用过晚饭,便开始整理采购回来的物什 —— 林父将樟木段按长短码在柴房角落,每根都削得整整齐齐,方便后续取用;

林母把玉药盒与木药盒分类摆上竹架,玉盒里放着娇贵的灵草,木盒则装着耐旱的药材;

林邑川则将赤铜矿石与甘草等辅材收入地下密室的陶罐,陶罐口用软木塞封紧,防止潮气侵入。

归置完毕后,林邑川提议将地下密室改作炼丹房,那里冬暖夏凉,不易受外界干扰。

三人简单清扫了密室,搬来石桌石凳,整理后便各自歇息,养足精神为次日的炼制做准备。

次日清晨,林父如往常般挑起货担出门摆摊,竹扁担在肩头压出熟悉的吱呀声,伴随着他渐行渐远的脚步声消失在巷口。

林邑川与林母则掀开密室木板,将青铜丹炉小心搬至中央,开始为首日的炼丹做最后的准备。

林邑川蹲在地下密室的青砖上,手上打着法诀,口中念念有词,青铜炼丹炉应声从三寸大小长到一尺,炉身上的八卦纹路在微光中若隐若现。

林母举着牛油灯站在两步外,灯影在潮湿的石壁上晃出细碎的光圈,照亮了密室里堆放的药材与工具。

“炉台再垫高两寸,” 林邑川用矿尺仔细量了量鼎口高度,眉头微蹙,“火焰到鼎底的距离得和《要略》里写的‘三寸三分’一致,差一分都可能影响药效。”

林母闻言,弯腰往炉台砖缝里垫碎瓷片,动作轻柔而仔细。

地下密室里,青铜丹炉的风门被反复拨弄,樟木在炉膛里噼啪作响,火星偶尔从炉口溅出,落在青砖上烫出小小的黑点。

林邑川蹲在炉前,额头沁出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,砸在青砖上,洇出一个个深色小点。

这是他第四十次调整火焰 —— 从武火时的 900c到文火的稳定维持,整整一个时辰,他的右手始终悬在风门柄上,掌心早已被藤条磨出红痕,却丝毫不敢懈怠。

“又焦了!” 林母看着炉中再次碳化的聚灵草,心疼地叹了口气,忍不住伸手替他擦了擦汗,指尖触到他滚烫的皮肤,满是怜惜。

第七株聚灵草在赤铜粉上化作灰烬时,丹炉内壁已结了薄薄一层焦黑,散发出苦涩的烟味。

林邑川咬着牙又拿起半株草,灵识如蛛网般铺开,试图在草叶遇火瞬间拦截杂质 —— 可每次触到青雾,灵识就像被火苗燎到的棉线,“刺啦” 一声断成几截,根本无法精准过滤。

“先歇会儿,灵识用过头要伤神。” 林父不知何时收摊回来,肩上的货担还没卸下,手里却多了块用油纸包着的油饼,散发着淡淡的芝麻香。

他放下货担,走到炉前伸手拨了拨风门,火焰瞬间温顺了几分:“火候不是死记硬背的,得听木头说话。你听这樟木响,‘噼里啪啦’带脆音时,就是火旺了,得赶紧调小风门;要是‘嗡嗡’闷响,就是火弱了,得加大些。”

重新起火时,林邑川试着按父亲说的 “听火”。

当樟木发出 “沙沙” 的低吟,他果断转了风门,火焰果然稳定了许多。

聚灵草在赤铜粉上慢慢渗出汁液,青雾袅袅升起,这一次,灵识如细密的滤网,成功拦住了青雾中夹带的草根碎屑,凝成一小团残渣推到炉角。

凝丹时,他不再强求完美的气旋纹,而是顺着药汁流动的轨迹轻轻包裹,灵识小心翼翼地控制着力度。

当第一个歪歪扭扭的丹体在炉底成型,三个透气孔虽大小不一,却真的透出微光,散发着淡淡的灵气。

林邑川眼眶发酸 —— 这颗表面粗糙的丹药,比书中画的凡品下阶足足小了一圈,却让他耗尽了三个时辰的心力,凝聚了无数的汗水与坚持。

密室角落里,林母已摆好饭菜:米饼、腌虎肉、萝卜,还有一小碟特意煎的鸡蛋,金黄诱人,还有一盆虎骨汤。

林邑川咬着饼子,忽然觉得这寡淡的味道比什么聚气丹都更有滋味,心中满是踏实与温暖。

丹炉里,那颗次品聚气丹还在散发余热,三个透气孔隐隐映出火光,像极了父亲货担上挂的那盏旧灯笼 —— 虽然简陋,却实实在在地照亮了脚下的青砖,也照亮了他炼丹之路的第一步。

吃过晚饭,林邑川盘腿坐在密室角落的草席上,指尖反复摩挲着《炼丹基础要略》卷角处的 “控火三诀” 批注,一字一句地琢磨着。

丹炉余温透过青砖传来,混着樟木燃烧后的焦香,在静谧的地下空间里织成一张细密的网,将他包裹其中。

他闭上眼睛,脑海中不断回放着今日炼丹的每一个细节,成败得失都清晰浮现,心中对明日的炼制充满了期待与信心。

他闭上眼,将白日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拆成碎片 —— 风门开合的角度、灵识探出的时机、药汁沸腾时的气泡频率 —— 如同重新冶炼一炉丹药般,在脑海中逐个回炉淬炼。

第一次失败时,聚灵草接触赤铜粉的瞬间碳化,黑色的灰烬飘落在炉底,他终于意识到书中 “凡火” 与市井樟木火的温差,原来理论与实际的差距如此之大;

第十次尝试,当灵识滤网成功拦截草根碎屑时,他发现意念的 “松紧” 比技巧更重要,就像母亲缝补衣物时穿针的力道 —— 太紧则线断,太松则针歪,恰到好处才能成事。

默想到凝丹阶段,他忽然坐直身子,眼中闪过一丝光亮:之前总想着编织完美气旋纹,却忘了丹炉本身的云雷纹或许能借力!

这突如其来的顿悟让他兴奋不已,仿佛在迷雾中找到了方向。

重新起火时,林邑川特意将丹炉旋转半寸,让炉壁纹路与火焰流向形成微妙夹角。

聚灵草在文火中舒展如蝶,青雾腾起时,他不再强行拦截杂质,而是引导灵识顺着云雷纹的弧度轻轻一拂,碎屑竟自动聚成小堆,省去了不少功夫。

凝丹时,他试着将灵识贴上丹炉纹路,仿佛有一双无形的手在辅助塑形,第一个浑圆的丹体刚成型,三个透气孔便如模具压出般大小均匀,比之前的次品规整了许多。

地下密室的烛火在丹炉上映出摇曳的光斑,林邑川深吸一口气,将风门拨至第三格 —— 这是他通过十七次失败总结出的 “文火黄金角度”。

樟木在炉膛里发出细密的 “沙沙” 声,火星在炉底跳跃,林氏林氏火灵法测量,显示温度稳定在 900c的理想范围,这是炼制聚气丹的最佳火候。

他捏起半株聚灵草,指尖能感受到叶片下细密的灵脉跳动,像春蚕啃食桑叶般微弱却充满生机。

草叶边缘还沾着清晨的露水,在烛火下折射出细碎的光。

草叶触到赤铜粉的瞬间,青绿色的雾气 “腾” 地升起,如轻纱般弥漫在炉口,其中夹杂着草根碎屑的暗黄斑点,那是需要剔除的杂质。

林邑川的灵识如一张透明的蛛网,在药雾升腾的刹那精准覆盖炉顶。

“太紧会断,太松会漏。” 他默念父亲教的矿筛口诀,灵识网随着呼吸微微震颤,频率与炉中火苗的跳动完美同步。

那些暗黄碎屑像是遇到无形的屏障,被逐一拦截在网面上,如同矿工筛去尾矿,只留泛着荧光的聚灵因子如细雨般落入浆体,纯净而浓郁的灵气在炉底缓缓汇聚。

当百年人参切片浸入药汁,丹炉内突然腾起一股焦香 —— 糟了!

人参皂苷遇高温易碳化!

林邑川手腕急抖,风门 “咔哒” 一声调至最小,炉膛内的火光瞬间暗了下去。

同时灵识化作无形的勺子,轻巧地将沉底的参片捞起,动作行云流水,没有丝毫迟滞。

冷汗顺着下巴滴落,砸在青砖上洇出深色圆点,他这才想起书中 “人参需后下” 的批注,后背惊出一层细汗。

忙将参片贴在炉壁内侧,借余热缓缓融化,琥珀色的参灵之气这才如丝如缕渗入聚灵草浆,与青绿色的药液完美融合,散发出温润的光泽。

药汁熬至稠浆时,林邑川闭眼屏息,灵识如墨入清水般渗入丹炉的每一寸纹路。

他不再刻意勾勒气旋纹,而是将意念沉入炉壁的云雷刻痕 —— 昨日偶然发现的纹路共鸣,此刻竟化作天然的聚灵阵,纹路间流淌着淡淡的灵气。

当灵识触到第八道云纹时,浆体突然自行旋转,形成微型灵气漩涡,仿佛有了生命般欢快地转动。

他顺势引导灵识编织 “三转聚灵纹”,每个纹路节点都与丹炉刻痕一一对应,如同钥匙插入锁孔严丝合缝。

浆体在灵识与阵法的双重作用下,瞬间凝聚成五颗米粒大小的丹胚,圆润饱满,表面泛着莹润的光泽。

关火后的丹炉如深海沉船,在静谧中完成最后的蜕变。

林邑川用湿麻布裹住炉体,林氏火灵法感受温度变化:从 120c到 50c,每降十度便停顿片刻,如同母亲年轻时纺织布匹的经纬线,每一丝都要恰到好处,不容有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