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5章 学堂毕业(1 / 2)

六月的骄阳炙烤着大地,空气里浮动着燥热的气息,连蝉鸣都显得有气无力。

青云学堂坐落在小镇最安静的一隅,青瓦白墙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,仿佛时间在这里流走得格外缓慢。

学堂内,林邑川正专注地收拾着课业。

木匣不大,却承载着他六年来的心血结晶——工整的书卷、密密麻麻的笔记,每一样都记录着他从懵懂少年成长为优秀学子的点点滴滴。

阳光透过雕花窗棂,在他单薄却挺拔的肩头投下一片暖黄,仿佛为他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。

林邑川凭借优异的成绩,获得了象征最高荣誉的银质“全科优学”徽章,正式从青云学堂毕业。

这枚徽章不仅是对他的肯定,更是对他六年寒窗苦读的最好回报。

他自幼便展现出惊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。

在《玄文经》《天理道论》《万法归源》等基础典籍的学习中,他不仅能熟背全文,还能结合现实说出自己的见解,令夫子刮目相看。

在经义一科中,他多次在模拟考试中位列榜首。

那篇《论民生之重》,曾被夫子亲自誊抄张贴于学堂荣誉墙上,成为后辈学子争相研读的范文。

他能引经据典,剖析百姓疾苦,提出切实可行的赋税改革建议,让夫子赞不绝口:“此子若入仕途,必是为民请命的好官。”

而在诗赋方面,他虽不及那些世家子弟词藻华丽,却以意境深远、情感真挚取胜。

他笔下的诗句常能打动人心,令人回味无穷。

最让人惊叹的是他在术数上的造诣。

林邑川对珠算和心算有着极高的天赋。

小小年纪便能闭目演算九位数乘除,甚至能在众人未念完题目的时候就报出答案。

并且夺得了大丰城大赛的第一名。

后来一次学堂举办术数比试,他一人对阵三名高年级学子,仅凭一枚老旧算盘,便在一炷香时间内完成全部题目,准确无误,赢得满堂喝彩。

夫子曾笑言:“若将来入主国库,怕是连账本都不用翻,只凭心算便可厘清千万两银钱。”

更重要的是,他始终保持着一颗谦逊好学的心。

无论是面对同窗的请教,还是老师的提问,他都能耐心解答、虚心接受。

正是这份踏实与坚持,让他在众多学子中脱颖而出。

如今,站在人生的分岔口,他决定宴请夫子、邻居与好友,一同庆祝这一重要时刻。

他向父亲提起此事时,林父立刻点头答应,并亲自前往悦来酒楼订席。

母亲则细心准备回帖,将邀请名单一一写好。

邀请发出后,夫子欣然应允,表示十分欣慰;

赵小虎收到消息后兴奋不已,拍着胸脯说一定到场;

阿福、张二柱等同窗也都积极响应;

邻居张婶等人也纷纷表示愿意前来祝贺。

他们都知道,这个少年,不仅聪明勤奋,更有一颗赤诚之心。

他的成长,是整个小镇的骄傲。

林邑川坐在书桌前,望着那一摞摞整齐的书籍与笔记,心中满是感慨。

六年时光,说长不长,说短也不短。

可就是这短短六年,让他从一个连握笔都不会的孩子,成长为今日手捧银质徽章的优学之士。

他轻轻合上木匣,铜锁扣发出一声轻响,如同岁月的回音。

他知道,这只是人生旅程的开始。

未来,他要走的路还很长,而这段在学堂中的日子,将成为他心底最珍贵的记忆之一。

学堂角落里,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和兴奋的呼喊:“邑川!”伴随着“砰”的一声,教室门被撞开,赵小虎风风火火地闯了进来。

他腰间斜挎着那把从不离身的木剑,胸膛剧烈起伏,显然是一路狂奔而来。

汗水顺着他的脸颊滑落,在阳光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,但他的双眼却亮晶晶的,透着抑制不住的喜悦:“夫子说今日提前放学,你收拾好了没?”

林邑川抬起头,嘴角扬起一抹温暖的笑意,轻轻合上木匣,铜锁扣发出清脆的“咔嗒”声。

这声音,在过去的六年里,从陌生变得熟悉,就像他对学堂的感情,从最初的懵懂,到如今的眷恋。

还记得刚入学时,他笨手笨脚,连握笔姿势都学不会。

手指僵硬得如同木棍,写出的字歪歪扭扭,像是蚯蚓在纸上爬行。

有一次临摹《千字文》,他把“天地玄黄”写成了“天地元皇”,夫子气得眉头紧皱,罚他站在讲堂前。

那时的他,满心委屈又羞愧,低着头,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。

就在他不知所措的时候,赵小虎悄悄塞给他一块麦芽糖,还故作严肃地说:“邑川别怕,我爹说能把字写得像鬼画符的人,将来都是大人物!”

赵小虎的话,如同一束温暖的阳光,驱散了他心中的阴霾,让他忍不住破涕为笑,心中也涌起一股暖流。

“收拾好了。”林邑川拍了拍木匣,目光缓缓扫过教室的每一处角落,仿佛要把这里的一切都深深刻进脑海,“小虎,你说今晚酒楼的肘子会有多大?”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期待和调侃。

两人笑闹着穿过回廊,脚下的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光滑如镜,记录着他们六年来无数次的来来往往。

学堂的每一处角落都藏着珍贵的回忆。

记得第三年的秋试,为了写出一篇好文章,林邑川在藏书阁熬了整整一夜。

藏书阁里弥漫着陈旧纸张的气息,昏黄的烛火在微风中摇曳不定,仿佛随时都会熄灭。

他坐在古朴的木桌前,时而皱眉思索,时而奋笔疾书,灵感如泉涌。

当他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时,仿佛看到先贤们在书页间与他对话,给予他智慧和力量。

当他交出那篇《论民生之重》时,夫子拍案叫绝,当场将文章贴在学堂最显眼的荣誉墙上。

那一刻,周围同学们投来的羡慕目光,夫子欣慰的笑容,让他终于明白,只要努力,自己也能在学业上绽放光彩。

后院的槐树浓荫如盖,粗壮的枝干向四周伸展,宛如一把巨大的绿伞。

树下的石桌上,还留着他们偷偷刻下的棋局,每一道刻痕都见证了他们的欢乐时光。

有一次课间休息,林邑川和赵小虎在这里对弈,两人全神贯注,杀得难解难分,完全沉浸在棋局之中,连上课铃响都没听见。

夫子找过来时,非但没生气,反而饶有兴致地站在一旁观看,时不时还指点几招。

从那以后,树下的棋局成了他们课余最快乐的时光。

两人常常一边下棋,一边谈论着各自的梦想。

赵小虎总说要成为一名行侠仗义的剑客,仗剑天涯,而林邑川心中,也有一团炽热的火焰在悄然燃烧,那是对力量和正义的渴望。

还有一次冬天,学堂外大雪纷飞,阿福突发奇想,提议大家打雪仗。

众人一哄而上,分成两队,雪球横飞,笑声不断。

林邑川和赵小虎一队,躲在矮墙后策划战术,结果被张二柱偷袭,一个雪球直接砸进了林邑川的衣领,冻得他直跳脚。

最后夫子也被卷入战局,拿着戒尺当指挥棒,一本正经地宣布:“此乃冬季演武,胜者免抄三日功课!”

顿时士气高涨,战斗更加激烈。

那天他们一个个鼻尖通红,浑身湿漉漉的,可脸上却挂着最灿烂的笑容。

林邑川至今还记得,那个午后阳光透过雪幕洒下来,映得每个人的脸庞都泛着金光。

那种无忧无虑的快乐,是日后无论走多远都难以复制的纯粹。

如今,他站在学堂门口,望着熟悉的院落,心中百感交集。

那些欢笑、争吵、努力、失落……一切都被时光酿成了记忆的美酒。

“我们真的毕业了。”赵小虎轻声道,语气中带着不舍。

林邑川点点头,眼中闪过一抹坚定:“是啊,该走了。”

赵小虎忽然笑了:“那你打算去哪儿?南岭真有你说的那个宗门吗?”

“有。”林邑川望向远方,语气平静,“就算没有,我也要去找。”

赵小虎挠挠头:“那我也去!反正我也不想考功名,不如跟着你一起闯江湖。”

林邑川笑了笑:“你娘要是知道了,怕是要拿扫帚追你三条街。”

两人相视一笑,笑声在这空旷的学堂中回荡,仿佛又回到了年少无知、无忧无虑的时光。

夕阳西下,金色的余晖洒在青石路上,为他们的背影镀上一层柔和的光晕。

林邑川回头看了一眼这座陪伴他六年的学堂,心中默念:再见了,少年时光。

这些日子,为了突破到炼体四重圆满,林邑川几乎将所有课余时间都投入到修炼中。

每天放学后,他总是第一个冲出学堂,直奔家中的后院。

后院不大,却收拾得干净整洁,角落有一块巨大的青石,那是他的专属修炼场。

早晨,天边才泛起微光,屋檐上还挂着一层薄霜,林邑川便已站在青石前,深吸一口气,缓缓摆出炼体功法的起手式。

晨风轻拂,吹动他的衣角,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草木清香。

他闭上眼,调整呼吸,让体内真气随着节奏缓缓流转。

这是《神雕极》中记载的基础炼体术,虽是入门功法,但若能练到极致,也能打下极为扎实的根基。

他睁开眼,眼神坚定如铁,右拳猛然挥出——

“呼!”

拳头划破空气,发出低沉的呼啸声,震得树叶微微颤动。

他没有停顿,紧接着左拳跟进,动作连贯而有力,仿佛一头苏醒的猛兽,在晨曦中舒展筋骨。

汗水很快顺着他的额头、脸颊不断滑落,浸湿了衣衫,可他恍若未觉,眼神专注而坚定,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他和修炼。

他一次次出拳,每一次都带着对突破的渴望;每一次都蕴含着他无尽的努力。

手臂酸痛到几乎失去知觉,仿佛不是自己的身体,可他只是稍作休息,便又继续投入到修炼中。

不只是白天,夜晚,他依旧坚持训练。

后院的月色清冷,银辉洒落在青石上,映出少年单薄却挺拔的身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