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章 小镇夜晚(2 / 2)

每当夜深人静,柜台的木纹间似乎会隐隐透出微光,仿佛还残留着修仙洞府的灵气。

茶馆里几个中年商人眉头紧锁,谈论着生意上的不如意。

“这趟生意又亏了,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。” 一个商人唉声叹气地说道。

“现在生意越来越难做,税赋又重,日子是越来越不好过了。” 另一个商人无奈地摇了摇头。

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疲惫与无奈,仿佛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。

茶馆的墙壁上挂着几幅老旧的字画,描绘的是清河镇曾经繁华的商贸景象,与如今的萧条形成鲜明对比。

其中一幅画中,清河镇车水马龙,商队络绎不绝,还有修仙者在空中盘旋守护,与现在的冷清形成强烈反差。

街角的铁匠铺里,铁匠挥舞着铁锤,汗水混着雨水从他的脸颊滑落。

他望着手中打造的铁器,心中盘算着能否多赚些钱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。

“哎,要是能多接些活就好了。” 铁匠一边敲打着铁器一边喃喃自语。

铁匠铺的炉子据说从清河镇有铁匠行当起就开始使用,炉底还残留着一些奇异的金属碎片。

老一辈人说那是修仙者炼制法宝时留下的,这些金属碎片在炉火中会发出幽蓝的光芒。

铁匠曾尝试用它们打造兵器,却总是以失败告终,仿佛那些碎片有着自己的灵性。

镇东头的老榕树下,几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围坐在一起,讲述着清河镇过去的故事。

他们的声音低沉而缓慢,仿佛带着岁月的沉淀。

“想当年这清河镇可比现在热闹多了。” 一位老者望着远处,眼神中满是怀念,“那时候镇上到处都是吆喝声,南来北往的商客络绎不绝。”

“可不是嘛。” 另一个老者接着说道。

最年长的老者颤巍巍地开口:“我爷爷那辈人说,镇北的忘忧崖上时常有修仙者腾云驾雾,那光芒照亮半边天。

后来不知发生了什么,突然就没了修仙者的踪迹,只留下些古怪的传说……”。

他们的话语将其他人也带入了那个久远的年代,仿佛时光在这一刻倒流。

清河镇的商铺林立,各有特色。

街角的面馆里热气腾腾,香味四溢。

老板熟练地挥舞着面条,将它们放入滚水中。

不一会儿,一碗碗香气扑鼻的面条便端上了桌。

食客们坐在桌前大口地吸着面条,满足的神情溢于言表。

“老板,再来一碗!”

“好嘞!” 老板笑着应道。

面馆的招牌虽已陈旧,但字迹依然清晰,那是几十年前一位书法名家所题。

传说这位书法名家曾得到修仙者的点拨,书法技艺突飞猛进。

他为面馆题字时,笔锋间似有仙气流转,吸引了不少人慕名而来。

隔壁的药铺里药香弥漫,老郎中戴着水晶老花镜,认真地为病人把脉开方。

药柜上的药罐里煎着各种草药,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。

“这副药喝上几天,你的风寒就该好了。” 老郎中一边写着药方一边叮嘱着病人。

药铺的药柜是祖传的,抽屉上的铜锁刻着古老的符文,据说能防止药材变质还能驱邪避灾。

老郎中说这些符文是他的祖辈从一位云游的修仙者那里学来的,世代守护着药铺的安宁。

镇中心的悦来客栈在雨夜中显得格外热闹。

客栈的招牌在风中摇晃,灯笼将门前的街道照得通明。

南来北往的商客们在这里歇脚,大厅里坐满了人,小二穿梭其中,热情地招呼着客人,端茶倒水忙得不亦乐乎。

“客官您里边儿请,楼上还有雅间呢!” 小二的声音清脆响亮。

楼上的客房里不时传来客人的谈笑声和咳嗽声,为这雨夜增添了几分人气。

客栈的地下室据说藏有一条密道通往镇外,是当年为躲避战乱而修建的。

但也有传闻说这条密道其实是修仙者留下的逃生通道,里面机关重重,还藏有修仙秘籍。

衙门坐落在镇西头,青砖灰瓦,庄严肃穆。

门前的石狮子在雨中静静地蹲坐着,仿佛在守护着这座小镇的安宁。

衙役们穿着整齐的制服,在门口巡逻,时不时警惕地看向四周。

虽然已是夜晚,但衙门里依然灯火通明。

师爷在书房里处理着公文,镇令则在思考着如何解决镇民们的纠纷和难题。

“最近镇上的治安不太好,得想个办法才行。” 镇令皱着眉头自言自语道。

“大人或许可以增加些巡逻的人手。” 师爷放下手中的笔说道。

镇令点了点头,陷入了沉思。

衙门的建筑格局沿用了百年前的规制,大堂的梁柱上雕刻着龙纹,象征着官府的威严。

据说这些龙纹在特殊时刻还会发出微光。

老一辈人说,每当有重大冤情或者妖魔作祟,龙纹就会光芒大盛,指引官府解决问题。

林邑川跟着父亲出了门,雨已经小了许多,只剩下淅淅沥沥的小雨。

街道上积水在灯笼的映照下泛着微光。

林邑川欢快地跑在前面,父亲则在后面微笑着看着他。

他们路过一家杂货店,老板正忙着收拾店门口的货物。

看到林邑川父子,热情地打了声招呼:“老林,带着小川出来溜达啊?”

父亲笑着回应:“是啊,在家闷了一天,出来透透气。”

杂货店老板从店里拿出一把糖果递给林邑川:“小川拿着吃。”

林邑川有些不好意思地看了看父亲,在父亲的示意下才接过糖果,甜甜地说了声:“谢谢伯伯。”

这家杂货店已经传了三代人,货架上还摆放着一些从外地淘来的古旧玩意儿,据说有的和清河镇的历史有关。

其中一个古旧罗盘指针总是指向忘忧崖的方向,老板说这或许是寻找修仙遗迹的关键。

回到家中,母亲已经收拾好了碗筷,正坐在灯下缝补衣服。

父亲从墙角的木箱里翻出一个蓝布包袱,小心翼翼地打开,里面是一件洗得发白的粗布长衫,还有一个崭新的竹制书箱。

“小川,你已经六岁了,明天你就要上学堂了。

这长衫虽旧,但干净利落。

书箱是爹特意给你打的。” 父亲的声音有些沙哑,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摩挲着书箱的边缘。

林邑川凑过去,眼睛亮晶晶地盯着书箱。

书箱上,父亲用小刀刻了朵小小的槐花,槐花像要盛开一般。

“爹,学堂里真的能学到好多故事里的东西吗?” 他仰着头,声音里满是期待。

母亲放下手中的针线走过来,将他搂进怀里:“当然了,先生会教你认字读书。

以后啊,我家小川也能像那些书生一样出口成章,说不定还能解开清河镇的秘密呢。”

夜色渐深,林邑川躺在床上,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已经停了,月光透过窗棂洒在脸上。

他却怎么也睡不着。

想到明天就要走进那有着飞檐翘角的学堂,要认识新的小伙伴,要跟着先生摇头晃脑地念书,心里就像揣了只小兔子,扑通扑通跳个不停。

既盼着天快点亮,又隐隐有些紧张,不知道等待自己的会是怎样的一天。

林邑川翻了个身,把被角拉到下巴,望着窗外那轮朦胧的月亮。

他忽然想起白天听李爷爷讲的故事 —— 学堂后院的老槐树下埋着一块刻有符文的石碑,据说是一位仙人临终前留下的遗物,只有天命之人才能唤醒它的真正力量。

那石碑与镇中老井遥相呼应,每逢月圆便会泛起微光,仿佛在等待某个命中注定的人前来揭开尘封的秘密。

李爷爷说,当年那位仙人留下四句谶语,分别对应着风、井、树与命运,而如今,它们正悄然汇聚于一人身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