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春了,冰雪消融,泥土的芬芳混着嫩草的气息在空气中弥漫。小河李记的生意随着天气转暖渐渐红火起来,后院扩建的事也提上了日程。
这日清晨,李二狗和孙铁柱在后院丈量地方,赵四在一旁拿着树枝在地上画图。
“俺看这儿搭个棚子,少说能多摆三盘磨!”赵四比划着,“这边砌个新灶台,那边...”
周寡妇端着簸箕过来,忧心忡忡地打断:“先别说搭棚子,眼下黍米又快见底了。刘记把粮价抬得老高,咱这么买下去非亏死不可。”
桂枝跟着补充:“盐也涨价了,糖更是贵得吓人。”
李二狗皱起眉头。扩建需要钱,原料涨价又增加了成本,这可如何是好?
正发愁间,郑老爹拄着拐来了,后头还跟着个生面孔的年轻人。
“二狗啊,这是俺远房侄孙,在府城粮行做伙计的。”郑老爹介绍道,“听说咱缺粮,特意来问问。”
那年轻人拱手道:“李东家,听说您家用粮量大?俺们粮行新到了一批江北黍米,成色好,价钱也比本地便宜三成。”
这真是雪中送炭!李二狗忙问:“可能看看样品?”
年轻人从怀里掏出个小布袋,倒出些黍米。果然粒粒饱满,金黄透亮。
周寡妇抓了一把仔细看:“成色确实好!比刘记的强多了!”
孙铁柱沉吟道:“运费怕是不少吧?”
年轻人笑道:“俺们每旬往县里送一次货,捎带手的事,运费算不了什么。”
当下便定了五百斤黍米,约好十日后送货。送走客人,赵四乐得直搓手:“这下可不怕刘记卡脖子了!”
粮源问题解决了,扩建的事重新提上日程。李二狗请来王木匠估算工料钱,一听数目,大家都倒吸一口凉气。
“这么贵?”周寡妇惊呼,“咱攒了大半年的钱还不够?”
王木匠无奈道:“如今砖瓦木材都涨价,俺也没法子。”
小丫捧着钱匣子,小脸皱成包子:“哥,咱的钱不够...”
正当大家发愁时,石老汉从后沟村来了,还带着几个村民。
“李东家,听说你要扩铺子?”石老汉笑呵呵地说,“俺们别的没有,力气有的是!搬砖和泥的活计,包在俺们身上!”
其他村民也纷纷道:
“俺家后山有杉木,能砍几棵送来!”
“俺女婿是泥瓦匠,能来帮忙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