收获的荚果摊在窝棚前最大的破席子上暴晒,等着彻底干透后脱粒。
苜蓿丰收的景象,彻底点燃了村里人的好奇心和高涨的兴趣。之前只是听说,现在亲眼看到李二狗家收获了那么多“草籽”,而且村正家已经迫不及待地要拿去种了,效果看来是真的好!
于是,络绎不绝的村民找上了门。
有直接想买种子的:“二狗子,这种子咋卖?给俺也来点,俺家那地荒得厉害……” 有用东西换的:“二狗,俺家有个旧陶缸,你看能换点种子不?” 有想赊账的:“二狗兄弟,先赊俺点,等秋天收了粮食肯定还你!” 还有纯粹打听的:“这种子真那么神?种了真能长这么好?牲口真吃?”
李二狗一下子成了村里的焦点。他一边忙着脱粒晒种,一边应付着各路乡亲。
对于求购,他早有准备。种子他留足了自家明年扩种和答应给村正的量,剩下的也不算太多。
“乡亲们,种子不多,我先紧着最急需的几家。价钱嘛,也不按粮价算了,毕竟这是新鲜东西。”李二狗大声说着,“谁家有好点的菜籽、麻绳、结实点的农具,或者愿意用工来换的,优先!”
他不要虚高的粮价,而是要更实用的东西和劳力。菜籽可以丰富自家菜园,麻绳和农具是消耗品,用工则能帮他干更多活,比如开垦更多的荒地——他眼睛已经瞄上了河边一小块无人问津的滩涂地。
很快,李二狗就用苜蓿种子换来了好几样急需的物品,以及好几户人家“欠着”的工日。窝棚里的家当眼看着丰富了起来。
更重要的是,通过这种交换,他和村里不少人的关系拉近了许多。大家看他的眼神,不再是看一个走了狗屎运的穷小子,而是带着点佩服和商量意味了。
“二狗脑子是真活络!” “这种子换得值!看他家地长那样,错不了!”
李二狗听着这些议论,心里踏实。苜蓿种子,不仅改善了他的土地,更成了他融入这个村庄、建立信任和交换网络的第一块敲门砖。
他看着席子上那些黄褐色的细小种子,仿佛看到的不是草籽,而是未来更加兴旺的日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