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战告捷,让李二狗和赵四都信心倍增。
第二天,李二狗立刻投入了扩大生产。他增加了小米的用量,又尝试着掺入一部分磨细的杂粮面(用之前换来的),以降低成本。苜蓿粉和那点珍贵的蜂蜜依旧是提味的关键。
赵四则负责砍柴、挑水、磨面这些力气活,干得比以往更起劲。他看到铜钱,就像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希望。
小丫也没闲着,她负责清洗树叶(用来包裹米糕)、照看灶火,小脸上满是认真。
窝棚里第一次有了点小作坊的热火朝天景象。
这一次,他们做出了将近五十块米糕。赵四再次满怀信心地赶往镇上。
然而,傍晚赵四回来时,脸上的兴奋劲儿却消减了不少。
“咋了?没卖完?”李二狗心里一沉。
“卖是卖完了……”赵四挠挠头,从怀里掏出钱袋,倒出来的铜钱比昨天多,但神色却有些沮丧,“就是……有人说了闲话。”
“什么闲话?”
“有人说咱们的点心颜色怪怪的(指苜蓿粉的绿色),问是不是用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……还有人说吃起来有股草味儿,不如杂粮饼子实在……”赵四闷声道,“虽然买的人还是不少,但我听着心里不舒坦。”
李二狗皱起了眉。他忽略了外观和口味接受度的问题。苜蓿的清香和绿色在现代人看来是健康天然,但在缺乏认知的古代乡下,确实容易引起疑虑。而且,每个人的口味不同,有人不喜欢也很正常。
“还有,”赵四补充道,“今天镇上多了个也卖杂粮饼子的,价钱比咱们便宜一点,抢了些生意。”
竞争也来了。李二狗意识到,事情没那么简单。光靠一点新奇和低价,无法长久。
晚上,三人对着那堆铜钱,气氛没有昨天那么高涨。
“哥,他们不喜欢我们的点心吗?”小丫小声问,有些难过。
“不是不喜欢,是有人不习惯。”李二狗安慰妹妹,也是在思考对策,“咱们得想想法子。”
他拿起一块剩下的米糕,仔细看着那淡淡的绿色,尝着那独特的清香。优点不能丢,这是区别于其他粗粮饼子的关键。但或许可以在外观和营销上动动脑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