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四海升平宴”的成功,如同在暗流涌动的京城投下了一颗璀璨的明珠,光芒四射,却也照出了更多隐藏的礁石。太后与皇帝的赞誉、颁行天下的旨意,将林小满与《人间至味录》推上了荣耀的巅峰,也使其成为了众矢之的。高党在宴席上发难未成,反而折损了一名暗桩(溺毙的小太监),其反扑必然更加凶猛和隐秘。赵琰与林小满深知,京城绝非久留之地,必须尽快将太后的支持转化为实质性的政策落地,然后功成身退,返回江南根基之地。
然而,就在他们筹备离京事宜之际,一个突如其来的变故,打乱了所有计划。太后旧疾复发,且此次病情来势汹汹,太医院众太医束手无策!
事情起因于一次宫中的小规模赏花宴。太后多用了些许新进贡的、用冰镇过的西域甜瓜,当夜便感脘腹冷痛,呕吐清水,继而伴有低热惊厥之象。太医院会诊,初判为“寒邪直中,脾阳受损”,用了温中散寒的方子,却效果不显,太后病情反复,精神日渐萎靡。皇帝忧心忡忡,朝野震动。
“太后凤体关系国本,尔等务必竭尽全力!” 养心殿内,皇帝面色沉郁,对跪了一地的太医训话,目光却有意无意地扫过被特许召见的赵琰与林小满,“林夫人精于食治,于调理之道别有心得,亦可参详,若有良策,但说无妨。”
这无疑是将林小满推到了风口浪尖。太后之疾,牵连甚广,若治不好,之前所有荣宠可能瞬间化为齑粉,甚至招来杀身之祸。高世玄立于群臣之首,眼帘低垂,嘴角却噙着一丝难以察觉的冷笑。
退出养心殿,赵琰与林小满心情沉重。返回寓所,林小满立刻仔细查阅太医院公布的脉案和用药记录,眉头紧锁。
“脉象沉紧,舌淡苔白,确是寒象。但用温药无效,反而添了烦热……”她沉吟道,“莫非并非单纯寒症?或是有寒热错杂、真寒假热之象?抑或……并非病症,而是……?”
她想起了宴席当日,高世玄那句关于“紫罗兰皇后之泪”的问话,以及那批被做了手脚的燕窝。此次太后发病,时机太过巧合!
“阿卯,”林小满唤来弟子,“你随我去探望太后病情,记住,用你的鼻子,仔细闻一闻慈宁宫内的气息,尤其是药味、熏香、乃至太后近身之物,可有任何异常?”
阿卯郑重地点了点头。
经特许,林小满携阿卯入慈宁宫请脉。太后卧于凤榻,面色苍白,气息微弱。林小满恭敬施礼后,上前细察太后气色、舌苔,又屏息凝神,为其诊脉。指尖触及腕脉,只觉沉细欲绝,但偶有一丝滑数之象一闪而逝,极为古怪。她心中疑窦更深。
与此同时,阿卯垂首静立一旁,鼻翼却微不可察地轻轻翕动。宫中弥漫着浓重的药味和龙涎香气,但他超常的嗅觉,却从中捕捉到了一丝极其淡薄、却异常甜腻阴冷的气息,这气息混杂在药香中,若有若无,似乎源于太后枕边一只看似普通的安神药枕。
“先生,”阿卯趁宫人不注意,极轻地低语,“药枕里……有怪味,甜腻腻的,像……像腐烂的花蜜混着冰冷的铁锈,闻着让人心里发闷。”
林小满心中剧震!果然有蹊跷!她不动声色,以商讨药膳方为由,向侍疾的太医正请教太后近日饮食起居,旁敲侧击问及药枕来历。太医正答曰,此乃高贵妃前日所献,言是海外高僧开光、内填安神奇花的宝物,太后用了两日。
回到寓所,林小满将情况告知赵琰。二人均感此事绝不简单。高贵妃献枕,高世玄在宴席上对香料的关注,燕窝被下毒……线索隐隐指向高党。他们极可能利用太后信任,以某种极其隐秘的慢性毒香或相克之物,制造怪病,一则可陷害林小满(若她治不好),二则可继续操控太后病情以牟利,甚至可能还有更深的图谋!
但无凭无据,绝不能贸然指证当朝贵妃和国舅。当务之急,是破解太后病症,找出根源。
林小满闭门苦思,翻阅胡老头笔记及《至味录》中关于香毒、药性相克、以及疑难杂症的记载。忽然,她想起海外之行时,在古里曾听一位老医者提及,极西之地有种“幻梦花”,其香初闻甜腻,久嗅则令人精神萎靡,体寒内生,若与某种寒性食物(如冰镇瓜果)相遇,可诱发重症,症状似寒证,实则乃香气郁闭经络、引动内邪所致。此花香气极淡,易被掩盖,难以察觉。
“莫非……药枕中所填,便是此物?”林小满心惊。若真如此,太医院按常规寒症治疗,自然南辕北辙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