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小满独自站在冰冷的夜色里,心潮起伏难平。太后的“机会”,东宫的重担,容嬷嬷晦涩的提示……这一切,都预示着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。
次日,消息传来,尚膳监上下震动。林小满被特许调入专为东宫和几位年幼皇子公主服务的内廷“小厨房”点心处,专职负责太子饮食。这看似是极大的提拔和信任,但知情人无不替她捏一把冷汗。太子体弱,性情据说也有些孤僻,极难伺候,之前已有数名厨役因不合口味而被斥退。这差事,简直是刀尖跳舞。
林小满无暇他顾,立刻投入紧张的筹备中。她首先通过小厨房的管事太监,详细了解了太子近期的脉案和饮食记录,得知太子确是脾胃虚弱,湿气内生,伴有轻微积食,故而厌食。太医开的方子多是健脾祛湿之药,但太子嫌苦,不肯服用。
她反复思量,决定不走药膳强补的路子,而是以“诱食”为主,辅以温和的食疗。她设计了几款极其清淡、易于消化、造型可爱的小点心:
“山楂鸡内金软糕”:用极少的山楂汁调色增味,加入研成细末的鸡内金(消食化积),以糯米粉和山药泥为主料,制成小巧的云朵形状,口感软糯微酸,开胃健脾。
“茯苓薏米健脾粥”:将茯苓和薏米研磨成极细的粉末,与熬得烂烂的米粥同煮,几乎不见药渣,只取其性,粥面点缀一两颗用糖水浸过的松仁,增加香气。
“陈皮豆沙包”:豆沙馅中加入少许陈皮末,解腻增香,面皮用牛奶和面,更加松软,做成小兔子造型。
每一样点心,她都精心计算糖分和油分,确保清淡适口,同时严格规避杏仁等可能致敏的食材。
第一日的点心呈上去后,林小满在小厨房忐忑不安地等待着消息。时间一点点过去,仿佛格外漫长。就在她几乎要绝望时,东宫的一名小太监跑来传话:“殿下今日用了小半块兔子包,喝了几口粥,说……味道尚可,明日再送些去。”
成功了!虽然吃得不多,但肯进食已是天大的好消息!林小满悬着的心落下了一半。她不敢有丝毫松懈,次日又变换花样,做了“南瓜小米糕”、“糖渍金桔水”等。太子似乎对她的点心并不排斥,每日都能用上一些,虽量不多,但已让负责照顾太子的嬷嬷和太医喜出望外。
接连几日,太子的食欲竟真的有所改善,脸色也红润了些许。东宫上下对林小满的态度渐渐和缓,甚至多了几分感激。消息传到太后耳中,据说太后也颇为欣慰。林小满在宫廷中的地位,似乎因太子的认可而悄然提升了一个台阶。
然而,就在她以为初步稳住局面之时,一次意外的发现,让她窥见了东宫风平浪静表面下的可怕暗涌。
这日,她为太子制作一款新的“桂花酒酿圆子”,需要用到干桂花。小厨房的桂花用完了,管事太监让她自己去尚膳监大库房领取。在库房角落翻找时,她无意中听到两个负责东宫杂役的小太监在门外低声抱怨:
“唉,太子殿下昨夜又惊厥了,折腾了大半夜,咱们也跟着没得睡。”
“是啊,这病根儿真是……太医都说不清道不明的,时好时坏。”
“嘘!小声点!莫要议论!听说……跟当年那位……有点关系,晦气!”
“快别说了!干活干活!”
两人匆匆离去,留下林小满心中巨震。太子有惊厥之症?时好时坏?太医都说不清?还跟“当年那位”有关?当年哪位?先帝的某位皇子?还是……?
联想到容嬷嬷提醒的“杏仁过敏”,以及太子那与年龄不符的、传闻中的孤僻性情……林小满隐隐感觉到,太子殿下的“脾胃不和”恐怕并非表面那么简单,其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的、关乎宫廷秘辛的痼疾甚至……阴谋!
这个发现让她不寒而栗。她意识到,自己伺候的不仅是一位挑食的孩童,更是一个身处巨大漩涡中心的、无比脆弱的国本。她这点心,已不仅仅关乎口味,更可能牵动着某些人敏感的神经。
就在她心事重重地返回小厨房的路上,迎面撞见了一个人——副总管太监胡德海。他正从东宫方向出来,脸上带着一种难以形容的、似笑非笑的阴沉表情。见到林小满,他停下脚步,阴阳怪气地说道:“哟,林姑娘,如今是太子殿下眼前的红人了,恭喜啊。不过……伺候殿下,可要千万小心,殿下玉体金贵,若是吃错了什么东西,那后果……嘿嘿。”
他那意味深长的冷笑和警告的眼神,让林小满浑身的血液都几乎凝固。胡德海的手,难道已经伸进了东宫?!太子的“病”,会不会与他,与他背后的孙贵妃有关?!
一股刺骨的寒意,瞬间席卷了林小满的全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