制度推出之初,响应者多是李翰林等老主顾和一些家境殷实的文人富商。他们看重的是这份独特的身份认同和优先权。当制作精良的竹牌递到他们手中时,不少人露出会心的微笑,觉得这“林记”的东家确实心思巧妙。渐渐地,手持“林记”竹牌,在某个小圈子里,竟成了一种品味和身份的象征。
这三项措施组合推出,如同给摇摇欲坠的“林记”注射了一剂强心针。内部,伙计们干劲更足,凝聚力增强;外部,舆论环境有所改善,开始积累起一批有粘性的核心客户。虽然原料问题依旧棘手,营业额远未恢复,但铺子总算不再是那种濒死的压抑状态,重新焕发出一股顽强求生的精气神。
林小满甚至利用原料受限的“劣势”,进一步强化了“限量”、“精品”的定位。“澄心玉露糕”和“秋实黄金饼”因原料获取不易,每日只能供应极少数量,反而吊足了顾客的胃口,预订往往需要排队数日。这种“饥饿营销”无意中契合了高端消费的心理,进一步提升了“林记”的点心在人们心中的价值感。
然而,树欲静而风不止。就在“林记”刚刚稳住阵脚,一切似乎向好的方向发展时,新的麻烦接踵而至。
先是负责采买的阿贵回来报告,市场上原本答应供应栗子和芋头的几个农户,突然变卦,说货物被大主顾包圆了,显然是“八珍楼”加大了封锁力度。
接着,石猛发现,铺子周围似乎又多了一些形迹可疑的生面孔,不像官府的人,也不像寻常地痞,眼神更加阴鸷,他怀疑是“五毒门”或者苏清远新雇的盯梢。
更令人不安的是,漕帮“黑鱼老七”派人悄悄递来口信,说江南那边风声紧,他们的私船最近不敢妄动,下一批货何时能到,遥遥无期。
所有的迹象都表明,苏清远的打压在升级,从明面的行政手段和舆论攻击,转向更隐蔽、更全方位的资源封锁和潜在的人身威胁。对手的耐心似乎在消磨,攻势愈发凌厉。
林小满感到刚卸下一点的重担,又沉沉地压回了肩上。她知道,真正的考验,或许才刚刚开始。
这天傍晚,打烊之后,林小满正对着日渐减少的原料库存发愁,思索着如何开辟新的食材来源。一直沉默寡言的林老实,却忽然凑了过来,脸上带着一丝犹豫和神秘,低声对她说:
“小满啊,爹……爹想起个事。早年咱家还在城南老宅时,隔壁住着个姓胡的孤老头,是个老花匠,最是会侍弄瓜果。他曾在后山辟了块小园子,种些稀罕的瓜菜,那味道……啧啧,跟市面上的都不一样。后来他搬走了,也不知那园子荒废没有。要是……要是能找到那样的地方,或许……”
林老实话没说完,但意思很明显。他在暗示一条可能摆脱市场封锁、获得特殊食材的途径。
林小满心中一动。这或许是一条出路?但城南后山……那地方偏僻,且多年无人打理,能找到吗?即便找到,那胡老头还活着吗?园子还在吗?
这突如其来的线索,是绝望中的一丝希望,还是又一个充满未知的陷阱?